第六节 亲切感

第六节 亲切感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十分重视传播渠道的畅达,而尽力防止传递途中的任何阻断。播音语言的传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发生各种各样的障碍。广播中出现语言差错、电视中出现画面干扰,都会使人产生接收信息的紊乱感。但是,更大的传播障碍往往出现在语言本身。一篇稿件,总有它具体的内容和形式,以有声语言传达,应该贴切。如果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播出来好像窃窃私语;如果一则十分风趣的通讯,播出来似乎声色俱厉;如果是评论一件发人深省的重大问题,播起来却给人以轻巧松散的印象;如果是主持一次富有情采的节目,播音员却不苟言笑或哗众取宠;诸如此类,能说这样的播音语言有亲切感吗?还有甚者,不管稿件的内容与形式如何,一味地追求和受众的距离“近”,并把这“近”理解为声音低、软,造成某种压抑感;或者一味地追求气势,总像面对千百人,从高音喇叭里播送出来一样,造成某种强制感。因此,我们说,脱离了稿件(或报道内容)和环境(包括报道现场),也就脱离了受众,不会有亲切感。

一般所说的亲切感,概括地说是言之有物、心中有人的结合在有声语言中的表现,它那最基本的社会效果是“使人愿意接受”。

亲切感并不形成播音语言的模式,也不造就任何用气发声的规格。理解感受稿件越深、播讲对象越具体(不是越清晰之意)、表达技巧运用得越熟练,播音语言的亲切感就越强。

亲切感,既然不是一种规格,也不是一种模式,那么,怎样认识其深刻的含义呢?对于亲切感的狭隘理解,往往以为只是低声细语、柔声软语。殊不知,我们所说的亲切,根本不是“亲昵”。例如:冲锋陷阵时的“冲啊!”对入侵者发出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欢庆胜利时的“祖国万岁!”普降甘霖时的“下雨了!”那是不允许小气的,只有大声发出最强音,才能表达大众的心声,才会产生心心相印的共鸣、语语中的的心动。

亲切感,是一种营造沟通氛围、疏通交流渠道的融合,是一种互相理解尊重、彼此敞开心扉的契合,其中没有隔阂,没有疏远。

这里,我们可以对播音语言的特点加以概括了:

规范性,是指语言规范,清晰顺畅;

庄重性,是指真实可信,落落大方;

鼓动性,是指情真意挚,爱憎分明;

时代感,是指胸襟开阔,新鲜跳脱;

分寸感,是指准确恰当,不瘟不火;

亲切感,是指恳切谦和,息息相通。

这“三性”“三感”虽然各有不同的含义,却互相联系,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从许多成功的播音主持作品中,可以得到验证,得到解答。

播音语言的特点,包含着从低到高的多种层次的广大范围,不可胜数。我们不能因为尚处于这个范围的较低水平,就说播音语言的特点不足取,认为她过于理想化、理论化。其实,较低水平恰是较高水平的先声,没有基础,就不会有提升。我们也不要以为已经处于这个范围的较高水平,就说播音语言特点不全面,因为更高水平恰是基础之上的建构,是融入审美能力的形态。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坚持播音语言的特点及其融合,并保持上升的势头,就意味着播音理论和实践已经跨入了新的阶段。

我们的概括,也许存在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要在实践中上下求索,不断创新。

知识梳理

播音语言的特点,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

规范性是指我们应该在有声语言创作中,竭力推广普通话,大力宣传普通话,身体力行地成为纯正普通话的模范、催生普通话典范的生力军。规范性不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而且包括语流的顺畅、表达的精确、交流的生动、语言的品位。

庄重性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应该真实、清晰、恰切、质朴地反映大千世界的本来面貌。首先,加强可信度。其次,既可以寓庄于谐,也可以寓教于乐。最后,真正游刃有余地驾驭有声语言,而不是故作深沉、装腔作势。

鼓动性意味着有声语言创作鲜明的目的性。鼓动性是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贯通的内驱力,是创作主体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一种推进力,是创作主体赋予有声语言的生命活力。

时代感孕育着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显示出有声语言的当下态势,主要指一定的时代氛围、一定的时代精神下,特有的词语特征,惯常的表达形态。

分寸感是有声语言创作的准确性,内容主次、感情浓淡、遣词造句、话语态势的准确性,包括政策分寸和艺术分寸。政策分寸是对方针政策的精确把握和对现实生活的清晰认识。艺术分寸是艺术地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精美表达。

亲切感,概括地说是言之有物、心中有人的结合在有声语言中的表现,最基本的社会效果是使人愿意接受。

总之,播音语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规范性,是指语言规范,清晰顺畅;

庄重性,是指真实可信,落落大方;

鼓动性,是指情真意挚,爱憎分明;

时代感,是指胸襟开阔,新鲜跳脱;

分寸感,是指准确恰当,不瘟不火;

亲切感,是指恳切谦和,息息相通。

这“三性”“三感”互相联系,互相交融,不可分割。

思考题:

简要阐释播音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