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样式

人类的话语,都是用来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各种语言,不同场合,总有最准确、最恰当的表达形态,其中,那话语样式便成为研究语言表达艺术的重要角度。从写作的角度,可以研究“文体”,即文章的体裁,如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或者新闻、评论、通讯、诗歌、杂文、相声等。有声语言中,要讲究“语体”,即话语的体裁,如谈话(独白和对白)、朗诵、讲解、宣读等。由于现在对“体裁”的乱用,甚至将“语体”混同于“文体”,我们把这些归结为“话语样式”,以区别于“文体”或“语体”的模糊使用,便于我们更明确地界定:确实属于话语范畴,真能表述话语形态。
社会语言学还讲究“语境”,结合语境,我们又提出了“话语体式”的概念。不同语境下,话语随之改变表达方式,形成类型化的格式,并在保持基本样式的前提下,变换为多种衍生形态。
这样,在丰富多彩的话语样式、话语体式的内外结合、交叉错落中,完成我们的有声语言创作。创作主体的分析辨别、恰当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主体行为。应该说,这是语气、语势的深化和拓展,虽然还在基础理论的框架之中,却也可以升华为审美风格的类型差异。亦即语气、语势的变化,必须在更大的范围里考量整体形态的类型,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应对创作形式的风貌。因为,语气、语势只能坚持“这一句”的具体性,而样式、体式则同时观照“这一篇”的整体性。语气、语势与样式、体式,在语句、语篇上,都不会产生碰撞、摩擦,只是挟带个别制约进入了整体统领,从本质揭示到达了人文彰显。考察语句,仍然符合“这一句”的实际要求,考察语篇,仍然符合“这一篇”的整体形态,语气、语势与样式、体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的语言学论述,忽视了语句的“这一句”的独特性,专注于语篇的“这一篇”的整体性,甚至要求语篇中的每一句都必须符合整体形态;或者为了确立某种“语体”风格,竟采取刀切斧断的办法,寻求让“每一句”都为这整体形态贡献出相应的词语。我们主张以大容小、以小托大,二者互融互补,因此,还是避免那些做法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