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者的关系

第五节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者的关系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是从备稿到播音使创作主体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三种重要方法。

当文本中有形象性内容时,我们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再现,使播音中富于鲜明的形象性;当文本中有逻辑性内容时,我们要在逻辑感受的基础上,运用内在语,使播音中富于严谨的逻辑性。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就会产生那一方面的缺欠。在今天,各种文本的体裁正在互相汲取、互相渗透,不可从简单的文体分类来确定该用哪种方法。这两大方法之间也没有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描写里仍需内在语的把握,论据里仍需情景再现的方法,难道不是告诉我们,二者根本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吗?

对象感解决播音中“由己达人”的问题。情景再现、内在语帮助我们在向具体设想对象播讲时,把文本更积极、更生动、更清晰、更完美地表达出来,传播出去,播到受众的耳朵里,播到受众的心里。

到此,我们喊出“一切为了播出,一切为了受众”的口号,便可以把我们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了。在这个高度上再回过头来看我们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一切离开播出、一切离开受众的“自我激动”“自我亢奋”,都会使我们走入歧途。

究竟什么样的运动状态才是正确的呢?这里,我们只能在“深刻理解—具体感受”的范围内加以阐述。

在文本的根基上,创作主体生发出来的感受、态度、感情,时起时伏,时承时转,随着文本内容的发展进行有层次、有主次的变化,处处都闪烁着向外迸发的火光,催动着语言神经中枢,强化着有意注意,达到“一吐为快”的境地。——这才是正确的运动状态。

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在播讲目的的统率下,有的放矢地积聚着、酝酿着,由点到线,由面到立体,犹如地下的岩浆,滚动着、翻卷着、奔流着,准备一旦形之于声便要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地壳却在沉着地包容着、控制着、估量着、品评着,不使这热流冷却,也不使这热流紊乱。——这才是正确的运动状态。

文本的语言已经变成了创作主体自己要说的话,满含着深化的感受、明朗的态度、饱满的感情、准确的目的、具体的对象的心里话。这话语,已经不是一个个的字词,已经不是内部语言,而是活生生、响当当的有声语言了。虽然还显得幼稚、粗糙,但融入了党的宣传员的心血,剔除了思想感情的个人杂质,飞动着当代最美好的心灵。——这才是正确的运动状态。

总之,这是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当这个过程结束时,一个播音艺术的婴儿就要出世了。

创作主体可以有自己的爱好、擅长,但不能忽视创作基础的完整性。创作主体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也可以有自己思想感情运动的具体方式,但不应排斥别人的独特感受、别人的思想感情运动的具体方式。在播音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上,“无我”是不对的,“有我”才是正确的。“有我”是个性特征的需要;如果走到“唯我”,无异于进入了死胡同,胎儿在出世之前就窒息了。

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是播音创作的灵魂。只有它,才能给有声语言以生命的活力。

知识梳理

语言的符号功能、概括功能和交流功能使创作主体在想象中产生了感受。理解深刻,感受精细,才能分寸得当,态度鲜明。感情包括情绪、情感、心境、激情等。感情比感受更深刻,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更积极、更炽热的反应。

情景再现是指文本中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创作主体的脑海里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这画面带有创作主体的感受、态度、感情及评价体验的“映象”。情景再现的过程: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

内在语是指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内在语的把握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链条的承续,二是语句本质的差异。内在语的作用:发语、转换、回味。

对象感是指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是从备稿到播音使创作主体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三种重要方法。对象感解决播音中“由己达人”的问题。情景再现、内在语帮助我们在向具体设想对象播讲时,把文本更积极、更生动、更清晰、更完美地表达出来,传播出去,播到受众的耳朵里,播到受众的心里。

思考题:

什么是对象感?“面前有人”就会自然获得对象感吗?


[1] 阿克肖诺夫.朗诵艺术[M].齐越,崔玉陵,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