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体能力

第三节 主体能力

有声语言创作主体之所以能够进行创作,是因为有驾驭有声语言的能力,有使用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有在话筒前、镜头前向大众进行传播的能力。

我们认为,主体能力可以概括为“以播为主,一专多能”。

以播为主,不但是说,要把播音作为终身从事的、自己始终热爱的职业和岗位,而且是说,要把播音工作放在首位,投入主要的精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即便是在其他岗位上锻炼,也要时刻把播音放在心上。这就是“心无旁骛”的意思。

以播为主,不能以此为副业,不能采取应付的态度。要专心致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日久弥坚。

一专多能,有三个层面:

一个是专业层面。在专业范围里,以某一个岗位作为专长,其他岗位也能胜任。如新闻播音是专长,人物访谈、专题解说等也能够胜任;如综艺主持是专长,又能够播报文艺讯息、主持谈话类节目。既不必求全责备,又不能样样稀松。

一个是传播层面。专业能力很强,还应该拓展,策划、文案、撰稿、编辑、采访、录制、拍摄、化妆、灯光、音响等方面,也能够参与其中,甚至独当一面。特别是加强策划、采访能力,更为重要。如果训练有素,一旦机遇到来,就可以应付裕如。

一个是社会层面。由于专业的强势,还可能打通适应多种职业的道路。如考取律师证、教师证、公务员证,如能够出任新闻发言人、营销员等。在这些工作中,都能发挥播音主持专业的特长,增添这些岗位的文化辐射力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历来反对专业的“窄化”和人才的“矮化”。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是错误的,只看到专业的局限性,只看到专业的技术性,都会削弱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所谓“编采播合一”,那提法都不甚科学,那做法就更值得考虑。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做到,一支队伍就更不可能以其为集体目标。任何媒体的运作,都是现代化生产,几乎没有个体生产方式。而且能不能做到,岂止是单纯的个人能力问题。没有岗位的需要,没有领导的安排,个体是无法按照主观想法去实现的。所谓“念稿员”,这种提法满含着嫉妒与贬斥。这种固执己见的人,自己能不能“念稿”、会不会“播音”都值得怀疑。

当然,这个专业,还可以向更多的方面拓展自身的能力。如朗读朗诵,如演讲辩论,如角色配音,如小说演播,如语言教学,如诗文写作....凡是同有声语言有关的科目,都可以触类旁通。

由于“以播为主,一专多能”的广阔性、层级性、可能性、特殊性,参与其中,定会获得“悦耳动听、赏心悦目”的愉悦,给大众带来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