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

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

1971年夏秋,闽东、浙南一带,小儿喘憋性肺炎流行,该病系病毒感染引起,西医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麻黄素等处理,多致不救,夭折无数。当时我在福鼎沙埕公社卫生院,见遭不幸者,日有一二。

6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一林姓病家,冒着暴雨,前来求治。诉其4岁之女昨日气喘,发热(体温38.2℃)入院,诊为“喘憋性肺炎”,经西药抢救,昨天半夜病情急趋恶化,又逢12级台风,舟车不通,无法转院,遂请中医赐方。我赶到病房,见患儿喘憋严重,唇甲青紫,鼻翼扇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志迟钝,舌红苔黄。我想起《伤寒论》第63条及167条所云:“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喘憋性肺炎与本病恰为合拍。然何曾用之而不效呢?忆所用麻黄、石膏等药,只不过钱许而已,但本病之来也迅猛,病情重笃,病重药轻,固然不克胜任,病重药亦得重,有故无殒,先贤已有明论,不能拘于小儿而束手误病。故拟大剂麻杏石甘汤加味图之。石膏30克,麻黄、银花、黄芩、知母各9克,杏仁、苏子、葶苈子、甘草各15克,水煎一次,待凉后频频服之,服后2小时左右,患儿喘憋稍缓,乃药中病机,更进一服,病情佳转。在细心观察下,于16小时内共进4剂,诸症大减。次日仍给4服,第三日进二服,痊愈出院。病家大为感激,同道无不称奇。

小儿喘憋性肺炎属中医的时疫、气喘等范畴,乃温邪感染,肺热壅盛所致,见喘憋紫绀、发热汗出、鼻扇脉数等。

本方由麻杏石甘汤合白虎汤化裁而成。麻黄本为发表散寒之药,得白虎则不走表而入里,宣肺降气;白虎得麻黄则不入中焦阳明,而为清上焦肺经之热;杏仁、苏子、葶苈子助麻黄,以增强宣肺降气平喘之功;银花、黄芩助白虎,以加强清热解毒的效果。必须指出,本方重用石膏至一两,麻黄三钱,葶苈子半两,且在小儿日服四五剂,药性极猛,若非大剂,则不足以攻邪治病,若非一日数剂,则不足以后继前驱,以达到足够的有效量和维持量。须得配伍半两甘草,且应频频均匀进服,以缓其药性,固护中焦,免受戕伤。更得中病即止,以免太过不及之弊。

六月下旬,又有一林姓3岁男儿,气喘紫绀,伴水样便腹泻10余次,急诊入院,体温37.5℃,脉搏118次/分,神志模糊,鼻扇,有明显的三凹征,呈中度脱水外观,肺部闻及哮鸣音及细小水泡音。诊为“喘憋性肺炎伴腹泻”,予输液抗生素等抢救,病转危重,神色俱变,促其转院。父母抱至车站,但见呼吸断断续续,双目直视,恐途中有所不测,遂急邀余诊,投大剂麻杏石甘汤加味,病有起色,3日内共服10剂,化险为夷。

几例治疗成功的消息迅速传开,远近同类患儿接踵前来求治,络绎不绝,仅三四个月,就收治300多例,全部痊愈。许多兄弟医院来函来电,要求给予介绍本方,使用后反映效果良好。温州市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专程来访,回院后使用,来函证实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