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的临床治验
本方常用于治疗:①感冒时邪;②风毒斑疹;③中毒;④血瘀生热;⑤风热赤眼;⑥鼻渊;等证。兹举例如下。
例一:
黄某,男,32岁,农民。1962年8月就诊。
患者因耕作冒雨,随即发病,头痛体痛,恶寒发热,神志昏蒙,面目红赤,无汗口渴,手足阵搐,呼吸急促,腹部满痛,大便未通,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浊,脉洪数。证系外感时邪,邪热弥漫三焦,蒸郁蒙蔽清窍,拟防风通圣散,通解三焦。
处方: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6克,石膏、黄芩、桔梗各12克,滑石18克,甘草15克,荆芥、炒白术、山栀子各3克,葱白10根,煎汤分3次服。
服1剂后,大便得通,遍身汗出,神志清醒,阵搐停止,将原方去硝、黄再进1剂,续得全身微汗,头疼寒热尽除,因小便尚红,脉仍数,以里热未尽,将药方更去麻黄、荆芥、薄荷、防风,倍用滑石、连翘、栀子,连服2剂,诸症痊愈。
例二:
黄某,男,21岁,渔民。1963年11日就诊。
患者初觉恶风发热,全身瘙痒,继而头项、胸胁皮肤发生片状斑疹,心烦不眠,经治7天无效,头面肿大,目闭难开,目赤,全身遍布红色斑疹,流黄色稀液,痛痒难忍,烦躁不安,言语謇涩,神识尚清,口渴喜饮,大便7日未通,小便短赤。舌质绛,苔黄燥,脉洪实,此系感受风毒,毒火炽盛,扰气动血,表里俱实,拟防风通圣散,倍用芒硝、大黄,清气凉血,解表通里。
处方:防风、川芎、当归、白芍、薄荷、麻黄、连翘各6克,大黄、芒硝、桔梗各12克,石膏24克,黄芩、甘草各15克,滑石30克,荆芥、白术、炒栀子各3克。每日1剂。
连服3剂,下秽臭大便十余次,热退,斑疹逐渐消失,诸症均安。
例三:
林某,男,20岁,渔民。1961年4月就诊。
起病突然腹中绞痛,肢冷脉伏,历1小时左右,继发高热(40℃),不能说话,头面腹背四肢相继出现紫斑,旋即密布,瘙痒难忍,全身皮肤板硬,二便闭塞,舌苔厚浊,脉弦数而滑。询知病前曾食未熟山芋3斤(1.5千克),食后觉咽喉麻紧,继则发生上述诸症,诊系山芋中毒,急宜解表通里、宣上泄下,以排除毒素,拟防风通圣散煎汤与服。服后果汗出淋漓,大小便通利,诸症逐渐消失。
例四:
林某,女,16岁。1960年9月就诊。
患者因爬树坠跌,右胁青肿约有掌大,感疼痛,当时,曾服青草伤药五六日,痛势未减,腹满气逆,脉沉数,舌色紫晦。诊为血瘀生热,治宜宣经散热,拟防风通圣散,倍用大黄、当归,并加乳香、没药,服3日。下黑色稀便,右胁肿痛渐消,其他症状亦消失。
例五:
潘某,女,27岁,渔民。1963年1月就诊。
患者两眼红肿,疼痛羞明,微发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苔薄黄,脉浮略弦数。诊为感受风热外邪蕴蓄三焦,肝胆之火上炎,治宜通解清利,拟防风通圣散3钱煎服,日3次,服2日而愈。
例六:
蔡某,女,14岁。1962年2月就诊。
患者鼻塞流浊涕,腥臭难闻,已4个多月,医治无效,时有恶风微热,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诊为风热客于少阳胆经,随经上移于脑,即《黄帝内经·厥气论》所谓“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頞鼻渊”也。治宜上升下泄,拟防风通圣散,倍荆芥、薄荷、葱白,每服散剂10克煎汤,一日早晚饭后服。服2日,鼻塞即通,服至六日脓涕消失,病即痊愈。
总之,本方原是散剂,取用方便,但因病情需要,须临时增损药味及用量,亦可改为汤剂。本方适用范围颇广,其中主药必须灵活掌握,如咳嗽喘急,以麻黄、桔梗为君;阳明腑实以硝、黄为君;风寒重者以荆防为主;恶血停瘀者则归芎加重。根据病机,辨证用药。本方所治以风热为主,凡风寒无热或内热而表不实者,均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