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产后病篇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产后病篇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中共有条文11条,专述妇人产后常见疾病,如产后三病、产后腹痛、中风、下利以及烦乱呕逆等的脉因证治。笔者以之指导临床,屡获效验。特撷数例并述浅见。

例一:产后柔痉

黄某,29岁,农民,浙江苍南县岭头人,1978年3月2日就诊。

患者产后10日,自恃体健,不以为意,恶露未尽乃下溪中洗衣被褥,顿感寒冷,勉强返家,遂作头痛,项背强直,筋脉拘急,发热恶风,自汗出,肢体酸重,胸腹闷胀,口不渴,纳呆,大便未行,小便涩少,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迟。证属产后柔痉,风湿偏盛,治拟调和营卫、疏风湿、通经络、行瘀血、养津液,瓜蒌桂枝汤加减,处方:瓜蒌根、桂枝、白芍各15克,桃仁、炙甘草各8克,秦艽、地龙、藿香、佩兰、生姜各10克,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嘱服2剂。

药后二便通利,胸腹闷胀及肢体酸重、发热恶风等症皆轻,但仍头痛项强、筋脉拘急,脉沉细迟弱。处方:步原方去秦艽、地龙、桃仁、藿香、佩兰,加当归6克,黄芪30克,白芍倍量,水煎分3次温服。

药后诸症若失,脉和缓,纳增,恶露净,继以调补气血而安。

按:“篇”中云:“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但对痉病的证治并无论述。参照《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篇,曰:“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血虚而筋脉失养,加之感染风邪,又复化燥伤津,因而除太阳表证悉具外,痉挛抽搐等症亦随之而起,致成斯症。脉不浮缓而反见沉迟细者,是在里之津液已伤,筋脉失养,营卫之行不利耳。投桂枝汤调和营卫,瓜蒌根清气分之热而润太阳经既耗之液,经气流通,营卫得调,风邪自解。加秦艽、地龙、桃仁等祛风湿、通络脉、行血瘀,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二诊见外感风湿解,而项强拘急诸症犹存,乃由产后血亏未复,而肝藏血主筋,血不荣筋使然,故加当归补血汤,且倍白芍建中气而养筋脉,俾邪祛正复,诸恙俱瘳。

例二:产后郁冒

高某,28岁,营业员,福鼎城关人,1980年4月3日就诊。

产后已13天,系足月顺产。产后几日洗浴后,但觉头晕,头部汗出甚多,呕逆欲吐,纳食则不能下,急延医诊治,用生化汤、生脉散、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等,以及注射阿托品、青霉素之类,效罔。特邀余会诊。探见面色无华,头昏,头汗甚多,齐颈而止,恶逆欲吐,纳呆,大便5日未行,腹微胀,小便短少,口干微饮,心烦不安,寐差,乳汁减少,恶露未净,卧床忌起,动则汗出淋漓、头昏冒及呕逆加剧,腹不疼痛,舌质淡红,苔白微燥,脉象微弱。此属产后郁冒之证,由外闭内郁、下虚上冒而致,治以小柴胡汤加味。处方:党参、柴胡、益母草各15克,条芩、半夏、生姜各10克,甘草6克,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温服。

一剂汗出微微,脉象更弱,知产后气血亏虚,遂以原方加党参15克。再一剂头汗全消,头晕亦撤,不呕能食,二便通、恶露净。

按:产后郁冒乃产后血虚阴亏,兼受外邪,阳气上冒所致。“篇”中云:“产后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小柴胡汤主之”。本证由于外闭内郁,下虚上冒,拟定方药颇难。再汗则更亡津液、津亡则阴竭于内,阳浮于外。若令滋阴则阳郁不解、头汗不止、阳脱于上。仲景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以扶正达郁、和利枢机,从而使阴阳达到平衡,则郁冒自解。临床验证,实有桴鼓之效。

例三:产后腹痛

施某,30岁,福鼎城关人,1981年10月 5日就诊。

产后第22天,恶露已净,唯腹痛、纳差、体弱,某医予以生化汤、失笑散、益母草、丹参,又配合西药止痛等,仅能暂缓腹痛,嗣后如旧,特邀余诊。见之面色淡白,眼睑内膜色淡,指甲口唇皆淡,神疲,语音低微,腹痛绵绵,按之软,痛无定处,昼夜不止,身不热,口不渴,形寒衣厚,心悸动,大便量少,溲清长,寐差,舌淡红,苔少,脉细弱。证属产后气血俱虚、寒凝腹痛,治宜补养气血、通阳散寒,拟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主之。处方:当归30克,生姜50克,羊肉120克,黄芪30克。

3剂后腹痛渐减,知药中机,因气血虚甚,一时难复,继原方嘱进10剂而告痊愈。

按:产后腹痛,“篇”中论述有气血虚实之异,如血虚内寒、气血郁滞及瘀血内停,本例属于第一种证型,乃产后血虚内寒,经络失养或寒凝经络而由。“篇”中云:“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此非单纯活血理气止痛所能效力。而当归、羊肉补产后之阴血,佐生姜能散腹中之寒,故令病愈。

例四:产后中风

郑某,29岁,福鼎城关人,1980年11月2日就诊。

素体虚弱,临产时出血甚多,大汗淋漓,神疲倦怠,产后渐起头痛,发热(体温38.3~39℃),住县医院治疗,诊为“产褥热”,用广谱抗生素数日,体温降至正常而出院。翌日复起,发热如前,更医治之,用过“桑菊饮、银翘散”等清热解表之剂,配合“青、链霉素”等未能显效。邀余往诊,辰下系产后第15天。探之见面色正赤,头痛,发热,周身骨节酸楚,咳嗽痰白稠黏,心烦不寐,口渴喜热饮,纳差,大便秘结3日,溲短少,恶露少量,舌绛红,苔白腻,脉浮缓。此属正虚邪实之候。治拟扶正祛邪,竹叶汤主之。处方:竹叶、党参、葛根各15克,防风、桔梗、桂枝、附子、甘草各6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

2剂后唯微汗出,余症依旧,脉浮缓弱。知药入辙,但因附子量轻,不能为力,乃更添6克以引阳下行,继给2剂。

药后诸症锐减如失,便畅,溲清,纳增,脉亦缓和,后以调养气血而安。

按:“篇”中云:“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产后中风,发热头痛为病邪在表;面赤、气喘,为虚阳上越。治疗时若因外邪而单纯攻表,则浮阳易脱;若因其正虚而单纯补里,则表证难解。必须扶正祛邪,寓解表于扶正之中。本证不仅有面赤、发热等上越之征,亦露气喘、头痛喜按等下虚之机,故非选竹叶汤不可,以上清头热,温补又能引阳下行,而达到全面治疗之目的。方中竹叶清热除烦,防风祛风,桔梗利气,三药共清上浮头面之风热;葛根散热生津,防燥化而制痉厥;桂枝汤去芍药能温通肌表,宣化膀胱;人参生津固气,附子引浮阳下行。共收扶正祛邪,表里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