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型论治
(一)实热型
小儿腹泻之因于外邪所侵,乳食所伤,病之初起者,多属此证型。
辨证要点:①三红:舌红、唇红、肛门红;②三多:多渴、多烦、多粪臭;③三热:腹热、粪热、肛门热。
由于病因不同,又分为热迫、伤暑、伤食等证型。分述如下。
1.热迫型:
[证候]大便泄泻如注,热臭而多,日十余次不等,肛门红赤,烦渴引凉饮,小便热赤,唇舌红赤,苔黄,脉数,指纹紫绛,或伴身热如焚。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玉露饮:生石膏、寒水石各2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
[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今热迫肠胃,传导失司,津液下注,故表现为泄泻急迫热臭、肛门红赤、烦渴引饮等一派热象。治当清热泻火,用石膏之甘寒、寒水石之咸寒清泄火热之邪,甘草甘缓和中以防寒药伤胃,如此火热得清,传导之职自复,泄泻便止。
2.伤暑型:
[证候]大便下泄不爽,溏薄臭秽,或夹脓血,腹胀而痛拒按,肛门赤绛,泻时啼哭不安,心烦口渴,饮水不多,尿短赤热臭,唇红,舌红或绛,苔黄厚,脉濡数,指纹紫滞。
[治法]泻实热,涤暑湿。
[方药]暑泻芦黄汤:芦荟、大黄(后入)、枳实各6克,滑石、芦根各9克,水煎服。
[分析]本证系水湿与秽浊胶滞肠胃,使运化失常而成。方用芦荟、大黄、枳实攻下胶滞之邪,芦根、滑石清暑利湿,共奏泻实热、涤暑湿的作用,使邪热得去,枢机转运,胃肠传导有常,诸症则除。
3.伤食型:
[证候]大便泻下腐臭,状如败卵,腹胀腹痛拒按,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心烦不寐,渴不多饮,唇红,口臭纳呆,常伴呕吐,舌红苔腻厚,脉滑,指纹紫滞。
[治法]攻下积滞,消导乳食。
[方药]伤食芦黄汤:芦荟、大黄(后入)、枳实、山楂、麦芽各6克,水煎服。
[分析]小儿为“纯阳之体”,乳食不知自节,所以易为乳食所伤,且常蕴积化热,阻滞胃肠,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成伤食泻,方以芦荟、大黄、枳实攻其积滞,山楂、麦芽消导乳食,以复其健运之职。
(二)虚寒型
凡因脾肾素弱,久病所伤而致,腹泻日久不愈者,多属本证型。
辨证要点:①三淡:舌淡(或淡红),唇淡(唇面淡白或不红),指纹淡(淡红或淡紫);②三清:口清(不渴),尿清,粪清稀;③三凉:肛凉、胸腹凉(与实热型比较,相对凉而已)。
虚寒型又有脾虚湿化和脾肾两虚之不同,分述如下。
1.脾虚湿犯:
[证候]食后即泻,或时泻时止,泻日较久,便稀或水谷不化,腹部胀满,精神不振,进食不香,面色微黄,睡时露睛,舌淡苔薄白或偏腻,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健脾运湿。
[方药]七味白术散:白术、党参各10克,茯苓、葛根各6克,木香、藿香、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
[分析]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而脏腑娇嫩,尤其是脾胃功能较不完善,易为乳食所伤,故有“脾常不足”之谓,脾虚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不化为精微,反聚为湿,而脾又恶湿,进一步损害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导致泄泻日久不愈等证。治疗当健脾运湿,七味白术散以四君子汤健脾助运,藿香、木香理气化湿,因脾气主升,故用葛根升清气而止泻。
2.脾肾两虚:
[证候]腹泻清稀,完谷不化,或夹脓血,次数较多,甚或脱肛,腹部冷痛,面色白,形寒肢冷,精神不振,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清或胖,苔白,脉沉弱,指纹淡紫(林老认为指纹淡紫为大寒)。
[治法]温肾暖脾,通阳止泻。
[方药]桃花汤:赤石脂15克(10克入煎),干姜6克,粳米9克,水煎米熟为度,去渣,将5克赤石脂冲服。
[分析]本证系釜底无薪,肾阳衰颓,脾阳消乏,气化无权,二便失司而然,方用赤石脂配干姜温补脾肾之阳气,赤石脂冲服者起止泻之用,粳米补后天以济先天,共奏温肾暖脾、通阳止泻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