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止血临证实验——陈修园先生学术探讨

竹茹止血临证实验——陈修园先生学术探讨

竹茹是一味临床常用的中药,其清热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众所周知,但识其止血性能者,却为数不多。

福建省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先生在其《医学实在易》论“吐衄咯下各血证”篇中说:出血证用“新刮青竹茹一捻,随宜佐以寒热补泻之品,一服即效。”并认为,“若以风寒得者,麻黄汤加味可用;若以酷暑得者,竹叶石膏汤、白虎汤、六一散可用;从秋燥得者,泻白散可用。诸经之火炽盛者,四生丸可用,六味地黄汤亦可偶服,皆治标之剂也。若固元汤之平补,理中汤之温补,甘草干姜汤之补其上,黄土汤之益中下……余于此证各方,俱加鲜竹茹三四钱,为效甚速”。可见竹茹是一味止血良药,不管表里寒热虚实均可施用。笔者从中得到启迪,并验证于临床,亦常取得满意效果。爰摘验案数则,以资说明。

例一:阳虚咯血

吴某,女,57岁,家妇,福鼎沙埕人。1979年3月18日就诊。病者素有血痰,曾于某医院摄片拟为“支气管扩张”,其子略知医,每逢咳嗽咯血之时,即用安络血等配合中药对症治疗,以控制病证。本次因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外加风寒侵袭,致使咳嗽痰黄,胸痞呕哕,其子急用青链霉素和止咳剂并服中药疏风清热止咳之品,经数日症反加剧,咯血碗许,急投犀角地黄汤加味,症未减反而咯血更甚,邀余会诊。辰下:面色白,声低息微,心恐不安,便溏尿清,口干不饮,舌淡红而胖,苔腻,脉微弱,见其痰中血色暗红夹有泡沫。此乃阳虚寒凝,血不归经,投以温摄之法。

处方:炙甘草30克,炮姜15克,竹茹30克,水煎2次,频频服之。

3月19日复诊:血已减,神稍安,苔见化,脉转细缓,药已中肯,继进3剂。

3月22日三诊:血已止,诸症瘥,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而用补土生金药耳以善其后。

按:本例系阳虚寒凝,血不归经而成的咯血证,用甘草干姜汤温阳散寒所以祛其因也,加竹茹取其以络通络之功,针对脉络凝滞之病理。如此,则寒散络和,血能循经,咯血自止。

例二:实热鼻衄

张某,男,40岁,福鼎水产站干部。1978年5月2日就诊。其性好烟酒,昨日宴席之余,与人争执,愤恨而归,夜半突感头痛如劈,胸闷心烦,鼻衄不止,如同喷射。急入院治疗,血压162/144mmHg,脉搏112次/分,即予西药止血并配服犀角地黄汤加味,未能奏效,急邀余会诊。症见出血量多,颜色鲜红,气粗息喘,面色潮红,呕哕连声,腹胀不舒,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数弦有力。询其大便已三日未行,急投千金大黄生地汤加竹茹,釜底抽薪,凉血止血。

处方:大黄粉30克,生地黄100克,竹茹30克,煎后2味,取汁分4次送服大黄粉。

5月9日二诊:药后大便下2次,量多,臭秽,鼻衄虽止,面仍潮红,血压依然,舌红苔黄,脉仍弦数,衄暂止而脉未静,步上方减其量服之。

5月10日三诊:大便下2次,潮热退,黄苔减,脉不数,血压140/98mmHg,继进柔肝和胃之剂收功。

按:犀角地黄汤虽为实热血证而设,然其清而不泻,凉而不行,对本例胃肠积热,肝火上逆之证,未能通其腑,降其气,故投之罔效。改用千金大黄生地汤加竹茹,以大黄通腑泻火,釜底抽薪,生地黄清热凉血,竹茹和胃除烦且能通络止血以防衄血停滞之虞。

例三:久崩络阻

张某,女,38岁,干部,福鼎桐山人。1978年3月14日就诊。崩漏历已半年,经某医院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曾用“黄体酮、睾丸素、止血剂”等治疗,虽缓解一时,却未能根治。后由某中医诊治,认为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证属心脾两虚,投以归脾汤加味,药后虽然暂安,停药后却依然如故。先崩后漏,漏后又崩,一月之内常淋漓不尽,苦楚难言,前来求医。其形体略瘦,面无华色,心烦口苦,闷闷不乐,腹满纳呆,大便干结,经色暗红,夹有血块,察其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黄,切其脉细弱。此证为营血亏虚,久病入络,徒以养血止血,瘀血不能去,新血何由生,病焉能愈?治当和营通络,行血归经,投自拟天蓬竹茹汤。

处方:连皮天门冬120克,竹茹30克,莲蓬炭30克,先煎前2味,去渣候凉,分3次送服莲蓬炭。3剂。

3月12日复诊:药后经血见减,大便转畅,纳食稍增,寐已转佳。知药已切病机,守原方连服旬余,崩漏已止,后转归脾汤收其全功。

按:连皮天门冬不仅能滋补阴精,尚且有很好的止血功能(去皮则止血不效),故本方重用为主,辅以莲蓬托陷,烧炭存性以止血,竹茹以络通络,使离经之血得有所归,血不妄行,血证自除,主辅配合,药简力专。

例四:络伤便血

周某,女,67岁,福鼎前岐人。1982年5月14日就诊。后血数日,往某医院给止血、补液等处理无效,而延余会诊。望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苔薄白;闻其声音低微,并时有呕哕;问之腹满能食,心烦不能眠;切其脉象芤。查其下血昼夜几十余次,先便后血,颜色暗红。追问病史,反复下血已3年余,经胃肠钡透和肛门、直肠等多种检查,未见有器质性病变。常自服黄土汤,每能控制病证。本次亦曾服黄土汤数剂而未获效。析其证,不但脾不统血,而且胃络瘀阻,治虽应温中摄血,还需疏通胃络,急投黄土汤加竹茹为治。

处方:灶心黄土120克,干地黄10克,白术10克,熟附子10克,烊阿胶10克,黄芩10克,竹茹15克,炙甘草10克,以黄土煎汤代水而煎余药2剂。

5月16日复诊:下血次数减到6次,血量亦可,守上方继服3剂,下血尽愈。

按:同是黄土汤,仅一味竹茹之别,疗效判然,何其故也?本例先便后血,舌淡脉芤,显属黄土汤证,但腹满、心烦呕哕乃胃气不和、络脉瘀阻之征。脉络不通,则血难以归经,故单用黄土汤不能取效。加竹茹一以和胃除烦,又能以络通络,络脉通则血有所归,使黄土汤摄血有道,方能奏效。

竹茹止血是陈修园“读本草经、内经、金匮及千金等方,别有新悟”(《医学实在易》)。考《神农本草经》有“竹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呃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的记载。《千金方》亦有竹茹汤、凉血止血方、伏龙肝汤等止血方中,均有用竹茹。《中药大辞典》认为它“清热凉血,化痰止咳,治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胎动,惊痫”。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亦认为它能主治“吐血、衄血、崩漏”。

综上所述,竹茹止血之说渊源已久,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浅谈管见,意在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