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临证应用
大黄可用以攻下热结、泻火止血、祛瘀止痛、清热解毒、调中化食、通利水谷、利胆退黄、祛痰下气等,适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利、热结旁流、腹痛胸痞、湿热黄疸、神昏谵语、吐血衄血、癥瘕积聚、瘀滞经闭等症,对外科热毒疮疡、水火烫伤等也常用之。
(一)病位不同,相机权施
1.头部:热毒上攻,头疮疖癣,溃疡糜烂,治宜大黄升麻汤(自拟)。方以大黄配黄芩、金银花清热解毒,直折火毒,复用升麻引药上升解毒透疹。本方用于小儿为多。余曾于一年长夏,治一幼童头部疖疮,溃疡糜烂,脓水奇臭难闻,屡用抗生素未效,投以大黄升麻汤,3剂而愈。
2.眼睛:肝火旺盛,胃热上炎,目赤肿痛,治宜大川汤(自拟:大黄、川芎、红花、菊花、茺蔚子)、大黄川芎饮(自拟:大黄、川芎、童便),以泻肝胃之火,消肿止痛。余用本方治疗实火目痛,每每收效。一青年女性,新婚不久,两目红肿热痛,流泪羞明,伴有心烦不安,两胁时痛,脉弦数,舌红苔黄燥,投以大川汤,并用大黄10克,川芎3克,童便浸之,取大黄敷其眼部,二日而愈。
3.牙齿:肝胆实火,夹胃热上冲,牙龈肿痛,走马牙疳,可用当归龙荟丸,或以大量大黄为主,配选泻火之品,如夏枯草、牛膝、炒香附、生地等。
4.咽喉:乳蛾、喉痹等证,用二黄汤(自拟)疗效甚佳。本方重用大黄,配少量牛黄、六神丸以清热解毒消肿,佐以全蝎、玄参、射干、蟑螂、鼠妇以滋润肺阴、祛邪达表。
5.气管:小儿百日咳,治以大黄胆星饮(自拟),药物有大黄、胆南星、百部、半夏、大力子、黄芩、蒜头、蜂蜜。方取大黄清泄肺热、解痉宣气、通下达上之意。
6.肺:顽痰留滞肺部,治宜礞石滚痰丸,以大黄祛痰下气。
7.心包:心包积热,胃腑燥实,引起神昏谵语,治宜牛黄承气,以大黄荡涤腑实,清泻心包积热。
8.胃:腹满积水,肠鸣辘辘,治以己椒苈黄丸,用大黄攻水从大便而出。水热互结,从胸至腹痛不可按,用大陷胸汤。方中大黄泻热导滞。
9.脾阳不振:阴寒内盛之冷积便秘、腹痛,治宜温脾汤。方中大黄配合大温大热之品,推动冷积外出,可使脾阳转运,阴寒消散。
10.胰: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多责诸肝郁气滞,肝胃蕴热,腑实里结,治宜清胰汤(大黄、柴胡、黄芩、黄连、木香、延胡索、芒硝)。
11.肝胆:肝胆湿热,胆汁外溢之黄疸证,用大黄配茵陈蒿以利胆退黄,可导肝胆湿热下行,兼清血分之热,而使肝胆湿浊从小便而解,方如茵陈蒿汤。
12.小肠:心经移热小肠,便结溺赤,宜用导赤承气汤,以大黄合导赤散,清热泻下。
13.大肠:热结肠腑,饮食积滞,腑气不通,大便闭结,可选用莱菔承气汤,以大黄配莱菔子达到攻积消滞通气之功。
14.阑尾:急性阑尾炎(肠痈),治宜大黄牡丹汤,用大黄涤荡泄热。
15.膀胱:热结膀胱,瘀血内阻,方用桃仁承气汤;膀胱湿热、热淋、石淋,可用八正散,一攻瘀热,一泄湿热。
16.胞宫:妇人蓄血,子宫积聚及干血痨,可用大黄推陈致新,方如大黄虫丸。
(二)配伍有别,功效各异
大黄临床常用于热证、实证,对于虚证、寒证一般禁用。不过,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临床上只要善于配伍,就扩大了其应用范围,而显其“将军”之性。
1.大黄配附子:二者寒热补泄并驱,温阳而又降浊。对腹中寒积或寒凝经络,壅滞不通所致的腹痛便秘、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有散寒通痹的作用。余对寒积甚者加细辛、木瓜;血瘀者加牛膝、桃仁,每获良效。
病例:范某,年三十,胁痛难忍,痛如刀割,四肢厥冷,身寒肢颤,大便数日未解,脉弦细,舌淡苔浊。此寒积胸胁,投大黄15克、附子10克、细辛6克。1剂,大便仍未解,而矢气频作,再进原方,后下大便,嗣加调理而愈。
2.大黄配巴豆:巴豆性毒,峻下通闭,临床用之,恐招他害,故配大黄,既助荡涤肠胃又能监制其毒。二者相伍,力猛效捷,推陈致新,用之适当,靡阴不消,靡坚不破。
病例:刘某,男,年四旬。渔归突发腹痛,腹壁板硬拒按,呻吟不已,大便闭结,脉沉弦迟,舌淡苔腻,此寒实内结,气机痞塞所致。仿三物备急丸法,大黄15克,巴豆6瓣(杵粉),先用麻沸汤浸大黄取汁,然后用纱布包巴豆纳入大黄汤,捻汁去渣温服,一时后,腹中雷鸣切痛,矢气直作,便下甚多,诸症瘥解。
3.大黄配人参:二者合用,健胃化腐,扶正而能导积,攻邪又不伤正。对实邪内结,正气虚微,或久病体弱,致积滞内阻,攻补两难者,可酌情使用。或人参为主,或大黄为主,因正邪之势而定,一泄一补,必俾愈病。
病例:杨某,男,25岁,形体素弱,神色不佳,骤然腹痛,继而腹满,食入尤甚,欲便不得,矢气不畅,脉象虚弦,舌淡苔腻。欲扶正恐邪愈胜,欲攻邪而正气愈衰,乃仿黄龙汤意,红参10克,大黄15克,先炖红参,参汤浸大黄去渣,分二次温服,药后大便泻下,矢气频作,腹中宽畅,瘀痛消除,继以四君子汤调理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