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应用

二、临床应用

如上所述,上焦宣痹汤具有开宣肺痹、疏通气机的作用,而“肺朝百脉”“百病皆生于气”,临床上它能够用于因上焦肺气痹郁所致的多种病症。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一)清阳郁,呃逆不止

上焦宣痹汤治疗上焦清阳郁之呃逆,是吴鞠通设立本方之原意。然呃逆之证,上、中、下三焦疾患,均可使然,病位不同,虚实有别,临证务须明辨,方可投药。上焦清阳郁闭可见呃逆而声音不彰,如瓮中出,胸闷气憋,舌淡红苔薄腻,脉浮或寸脉浮。而中焦阳明腑实,胃气不降之呃而声高且促,并有大便不通,脉实苔厚浊等,且用承气辈下之,胃气虚寒之呃而声低且长,伴有少气懒言,纳少脘痞,舌淡苔白,脉沉弱等,治当益气温胃,用丁香柿蒂汤;若为胃虚有热者,舌红苔剥,脉细弱,宜益气生津,清热和胃,用橘皮竹茹汤;下焦肝肾阴虚,冲气上逆之呃而声音时断时续,时微时甚,伴有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手足蠕动,神倦肢厥,舌绛少苔,脉细而劲等,治以小定风珠滋补肝肾,平冲降逆。

病例:杨某,男,31岁,商人。1962年7月12日就诊。

两个月前出行冒雨,衣服湿透,数日后头痛恶风,身体重痛,服解表药得汗,头痛恶风已罢,而身体重痛未除。医以为虚,投补中益气汤。次日高热口渴,认为阳明经证者,白虎汤数服而热不退,大便秘结;以为阳明腑实者,承气汤数下大便十余次,热亦不退,反增呃逆欲绝。更医见脉结代,用炙甘草汤而呃逆愈剧,言语难出,危在旦夕,急邀余诊,切其脉濡促,舌淡红苔薄白燥,面色暗垢,身热无汗,胸闷心烦不寐,小便短少,大便不通,纳少口燥,时时呃逆,牵动全身,振动床架。此乃湿温误治,肺气为湿热之邪痹郁,清阳不展使然,急用上焦宣痹汤宣其痹郁而透化湿热。枇杷叶、射干各15克,枳壳、郁金、香豉各10克,通草8克。3剂。

7月15日复诊:症无变化,知病日久,痼结尤深,非一二剂能够通达,步上方再进3剂。

7月17日三诊:晚八时许,家人急告,病者突然两目直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余按其脉伏,问道:“八时前有否怕冷?” 答曰:“不能言时,以手提被盖身。”曰:“生死关头,在此一刻,必有战汗,战胜则生,否则死矣。”果然时逾片刻,四肢渐温,身体渐热,继则汗出淋漓,吐出宿食痰涎数口,大便一次,脉静身凉,精神清爽,知饥索食,调理月余而安。

(二)肺气痹郁,胸阳不展

胸阳者,位于上焦,有温暖清旷之野、舒缓胸部脉络之功用。它需要肺气的宣发才能舒展,若肺气痹郁,则胸阳不展,可见心胸痞闷,甚则疼痛的胸痹证,用上焦宣痹汤宣之则愈。瓜蒌薤白半夏汤辈亦为胸痹而设,但其病位在胸,系胸阳不足,阴邪上乘阳位,相互搏结而成,以胸痛为主;而本方证病位重心在肺,以胸部痞闷为主。

病例:叶某,男,25岁,渔民。1978年5月6日就诊。

胸部痞闷,时轻时重,五月有余,服六郁汤、瓜蒌薤白白酒汤、逍遥散等未效,近日来病情加剧,胸闷欲绝,时发呃逆,延余诊治。望其面色浊滞,舌质略胖,苔白厚燥,小便微黄短少,大便滞下不爽;闻声重浊不清,语出不畅;问其因,乃终日培养海带,俯屈含胸操作,遂致肺气不宣,胸阳不展,复为湿热所阻,而发为是证;切其脉浮紧,治宜宣通肺气,舒展胸阳,投以上焦宣痹汤。枇杷叶、郁金各30克,射干、香豉、通草各10克。

5月8日再诊:2剂后诸症减轻,二便通畅,声音爽朗,步上方连进数剂而安。

(三)气机阻闭,清阳不升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主一身之气,敷布水谷精微。脾胃所以升清降浊,需要肺之治节有常,气机宣畅。若肺为湿痹,气机阻滞,清阳不升而反下陷,中气不举,此子病及母也,可表现为胃下垂,脘腹痞胀,纳少便溏,浊气不降可见嗳哕等。以上焦宣痹汤宣畅肺气,决其症结所在,则清阳复升,诸症可瘳。补中益气汤亦为清阳下陷,中气不举而设,但后者病在中焦,以虚为主,舌淡胖苔白,脉弱;而本汤证病在上焦,以实为主,舌淡红苔腻,脉浮。临证必须四诊合参,加以鉴别应用。

病例:李某,女,43岁,工人。1980年2月6日就诊。

胸闷脘痞而痛一年有余,X线钡透示胃下垂4厘米,医以为气虚下陷,遂尔帖帖补中益气,剂剂保元出入,治疗一月有余,不但无效,反增病势,遂求治于余。症见胃脘痞痛,胸痛满闷,嗳哕频作,面色晦滞,精神忧郁,纳呆便溏不爽,小便短少,四肢倦怠,舌边偏红、苔厚白腻,脉浮紧。此乃肺气阻闭,清阳不升,中气不举,治当开宣肺气,转运中阳,方拟上焦宣痹汤加枳实,药用枇杷叶30克,射干、郁金各10克,通草、香豉各8克,枳实60克。

2月9日再诊:药3剂后痞痛减轻,精神转爽,知药中肯綮,步上方再进5剂。

2月14日三诊:痞痛大减,呃逆亦平,二便通畅、纳增,舌淡红苔退,脉和缓,外象已解,恐其胃下垂尚未恢复,守上方续服十余剂,X线复查,胃已恢复正常。

(四)上源滞阻,水道不通

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无不与肺主气的功能息息相关。肺气痹郁,则上源滞塞,水道不通,而发为癃闭、水肿,并伴有咳喘胸闷等,用上焦宣痹汤开宣肺痹,使能通调水道,则癃闭亦解,此提壶揭盖之法也。本汤证癃闭无膀胱刺激征,与湿热壅积之八正散证有别,无虚象而与气虚下陷的补中益气汤证、肾气不充的《济生》肾气丸证相异;无明显的情志症状,而与肝郁气滞的沉香散证不同。临床贵在善察秋毫,相机施治。

病例:赵某,男,58岁,工人。1980年1月5日就诊。

反复咳嗽气喘3年,诊为“慢支并肺气肿”,此次发作3个月余,西医予抗菌、止嗽定喘处理有所缓解,后又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用强心利尿剂,只能显效一时,近日来咳嗽加剧,小便不通,急延余诊。症见咳嗽痰喘,胸闷欲绝,呃逆不已,小便不利,小腹胀迫,声如瓮中出,口干不饮,欲大便而便下不爽,舌淡红苔白厚欠润,脉濡。证属肺气痹塞,水道不通。治宜开肺宣痹、通调水道,上焦宣痹汤加葶苈子主之。药用枇杷叶30克,射干、郁金、香豉、通草、葶苈子各15克。

1月6日复诊:药1剂后排尿3次,1升左右,大便一次量多,痰喘略减,继原方再进2剂。

1月8日三诊:咳喘、水肿均减,二便通利,但语音不彰,舌淡苔薄,脉和缓,守上方加人参10克,调治旬余而安。

总而言之,汤之所设,为法为病机病证而设,异病异症而同机同证,均可立相同之治法,而投同一汤剂,此异病同治也。上焦宣痹汤的应用也不例外,值得杏林同仁临床中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广其用。必须指出,《温病条辨》宣痹汤有二:上焦宣痹汤和中焦宣痹汤,后者为湿热痹阻经络而设,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