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典型病例
(一)历节痹痛,偏于寒重
李某,男,42岁,农民,浙江平阳人。1978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以抓鳖为生,2年前出现右手指麻木,疼痛不能屈伸,逐渐加重,并向上发展至肩臂,按之疼甚,冷若冰水,不红不肿,形寒畏冷,经糖皮质激素、针灸等治疗,虽能缓解一时,但终不能愈。前来求治于余,望其面色暗淡,舌质淡胖,苔薄白腻,切其脉沉。此乃风寒湿伤于经脉骨节,偏于寒重,方用乌头汤重剂祛寒止痛,胜湿逐风。乌头20克,麻黄、白芍各15克,炙甘草25克,黄芪30克,蜂蜜60克。水3碗,先煎乌头、白蜜2小时,去乌头内余4味,煎成一碗去渣分温3服。
3月11日复诊,症未进退,舌脉如前,知病日久,非数剂而能效,步上方继进3剂,煎法如前。
3月24日三诊,疼痛稍减,余症同前,知药中病机,连服20余剂,手能伸,掌能握,疼痛消失而愈。
(二)历节痹痛,偏于湿重
周某,女,48岁,渔民,福鼎沙埕人。1978年1月5日诊。
左脚浮肿,疼痛不能屈伸,经治月余未效,而邀余诊治。证见左侧大腿至足趾,节节疼痛,水肿按之凹陷难复,肢冷,喜热烘之,面色晦暗,舌质胖大,苔白腻厚,脉沉迟。此属湿重型,取乌头汤中剂,重加苍白术以燥湿。乌头、麻黄、白芍、炙甘草各15克,黄芪、苍术、白术各30克,蜂蜜50克。煎服法同上。
1月6日复诊,药后小便甚多,食欲增加,脚肿稍减,舌脉同前,药已对证,步上方30余剂而尽瘳。
(三)历节痹痛,偏重于风
连某,女,51岁,渔民,福鼎沙埕人。1979年1月2日就诊。
左半身历节疼痛,游走不定,时而肩背,时而膝肘,时而足跟,时而胸胁,屈伸不利,不红不肿,亦不冷热,面色无华,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迟缓。此乃偏重于风,治宜乌头汤轻剂,加防风。乌头、麻黄、白芍、炙甘草各10克,黄芪、防风各15克,蜂蜜30克。
1月5日复诊,药进3剂,疼痛减轻,原方再进十余剂而安。
(四)历节痹痛,挟热型
张某,女,49岁,农民,福鼎蟠溪人,1982年2月2日 就诊。
历节痹痛已年余,经中西药治疗未效,而邀余诊治。证见右脚挛急疼痛,屈伸不利,肌肉消瘦,按之疼甚,面色暗红,大便秘结,小便微黄,心烦失眠,口不渴,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细。此属挟热型,用乌头汤轻剂,重用白芍,加知母。药用乌头、麻黄各10克,白芍50克,知母、黄芪、蜂蜜各30克,炙甘草15克,进3剂。
2月5日再诊,症有好转,继以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而安。
(五)历节痹痛,挟瘀型
钟某,女,58岁,职工,福鼎城关人。1984年1月3日诊。
右手历节疼痛,屈伸不利数年,按之刺痛,青筋显露,形寒畏冷,精神萎靡,头部重痛,纳少,口不渴,大便溏,小便频多,舌紫少苔,脉涩。乃寒重挟瘀型,治当取乌头汤中剂,加桃仁、红花。乌头、麻黄、炙甘草、白芍各15克,黄芪、蜂蜜各3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
1月6日复诊,3剂后疼痛稍减,舌脉同前,药已对证,步原方出入,治疗月余而瘳。
(六)历节痹痛,兼气虚
杨某,女,47岁,家妇,福鼎城关人。1981年3月6日诊。
洗衣为业20余载,5年前出现两手疼痛,不得屈伸,予抗风湿等治疗无效,日形虚羸,遂前来就诊。症见面色无华,语声无力,双手疼痛,不拒按,不得屈伸,皮色苍白,纳差,口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正常,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弱。此乃久病伤正,兼有气虚,取乌头汤轻剂,重用黄芪,加党参。药用乌头、麻黄、白芍、炙甘草各10克,黄芪120克,党参50克,蜂蜜30克。3剂。
3月6日复诊,药后精神振奋,疼痛减轻,食欲好转,守上方进退,30余剂而愈。
综上所述,乌头汤堪称治疗风寒湿历节之良方,俗多畏乌头剧毒而远之,既用亦不过2~3克而已,浅尝辄止,焉能中病。其实,临床上只要正确配方,注意煎服之法,则其毒可制,其用得彰。临证贵在胆大心细,辨证准确,随证化裁,自能收效。
若因煎服失宜,而致乌头中毒,吾师吴品三先生,授余一方,即羊肉半斤炖调蜂蜜三两,或新鲜羊血伴蜂蜜,频频服之。昔有一患者服乌头中毒,脘疼不休,寝食俱废,眩晕不起,舌光龟裂,皆谓性命难保,余嘱其服羊肉炖调蜂蜜,每日1~2剂,一周后应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