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分析
2025年08月10日
一、病例分析
1.性别与年龄:1岁以下49例,1~4岁47例,5~7岁20例,8~10岁8例,11~13岁5例,14~16岁4例。在173例中,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16岁,4岁以下计136例,占总数78.6%;男性96例,占55.5%;女性77例,占44.5%;男女比例为1.24∶1。
2.临床症状:多为发作急剧,日夜泄泻10~30次,泻时暴迫喷射,便多为黄色水液,或杂粪花,小便短赤,口渴,发热,肛门红,有汗或无汗,有的兼吐,有的兼腹胀,有的呈严重脱水状态,其中还有6例昏迷抽搐。(表1-1、表1-2、表2)
表1-1 173例症状分析表
表1-2 173例症状分析表
表2 173例舌苔、脉象分析表
3.诊断与治疗要点:据《幼科金针》记载:“口渴唇干,烦躁啼哭,小便涩数为暑泻。”《幼幼集成》云:“热证作泻,泻时暴注下迫,谓其出物多而迅速也,便黄溺赤,口气蒸臭,烦渴少食。”等文献论述和发病的时令气候,对照症状,诊断本病,属于中医的“暑泻”范畴。但各个体质不同,临床症状亦有所出入,治疗方面在决定主症主药的基础上,尚须辨证增减药味。用药分量,则以体质、年龄、病邪盛衰为标准。仅高热,烦渴,便泻如射,面垢自汗,溲短赤,为单纯暑热,以加味玉露饮为主(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夹食滞则腹痛胀满,加谷芽、山楂、神曲。表邪未解,恶寒,无汗,嗜卧,头痛,加香薷、朴花;脱水甚者,加西洋参、粳米,配合西医输液;高热昏迷或惊厥,加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4.治疗效果:173例病人,经治疗3~7日,主要症状消失(即泻止,体温下降至37.5℃以下),平均痊愈时间为3.42日,无遗留症。(表3)
表3 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