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会

三、体会

临床上我常以甘露饮为主方,治疗上述不同病症,获满意效果,从中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探病求因,治病求本是主要原则。陈修园云:“甘露饮,心肺胃药也”。以脾肺阴液亏虚,湿热蕴滞为其适应证。随证加减如下。

(一)湿热偏重:甘露饮重用茵陈、黄芩

主治:纳呆,腹胀,黄疸,口苦口臭,尿短赤,苔黄腻,脉弦滑或细数等,并见阴虚现象者。

若牙龈肿痛出血(湿热中阻)加茅根50克;咳嗽,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肺气郁闭)重用枇杷叶15克,加杏仁10克、薤白6克;胃脘疼痛,腹部胀闷(气机不畅)重用枳壳、枇杷叶各15克,加大腹皮10克。

(二)阴虚偏重:甘露饮重用生地黄、熟地黄、麦冬、天冬

主治:咳嗽,无痰或痰黄,口渴引饮,善食易饥,小便混浊,舌红赤,苔干燥,脉细数等,并见湿热现象者。若咳嗽,咽痛(肺阴亏虚),加沙参30克、蝉蜕10克;饥而不欲食(胃阴亏虚)加粳米30克、玉竹10克;消谷善饥,形体消瘦(胃肾阴虚)加黄精、知母各10克,猪胰一条;大便出血(痔疮)加旱莲草、猪肉各30克。甘露饮随配伍而异其治,化裁合理,用之得当,均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