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炮制与用量
大黄的炮制与用量是临床验效的关键,不同的炮制,不同的用量,其作用不一,当然大黄气味俱厚,入药忌久煎,已为众所周知,然炮制,用量之秘未必皆明,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炮制问题
1.清水浸大黄:大黄经水泡后,质软味出,纳入他药,义同轧粉吞服,一分之力可抵四分之用,泻下峻猛,尤有急功,对阳明腑实、少阳热结等,有急下存阴之功效,如大承气汤即可照此用法。对于体质素弱或热病后期者须慎用,为恐伤阴亡阳。
2.开水烫大黄:大黄经开水烫后,其泻下之力缓解,而有轻扬荡涤、泻火消痞之功。适用于无形热邪聚于胸脘,引起心下痞滞,按之濡软的热痞证,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若经煎煮,则走肠胃,失其轻扬荡涤之性。
3.酒制大黄:大黄与白酒拌和均匀,置锅中同蒸数分钟,为酒蒸大黄,性开发,故能引药循经上行,寓“上病下取”之意,具有解毒泻火之功,多用于头面、皮肤、咽喉诸疾,如肝火旺盛之头痛,目赤,咽喉溃疡,疮疡肤肿等。如再经炒,为酒炒大黄,功擅清泄,用治肺热壅滞,心膈满闷,常配天冬、桑白皮等;白睛肿胀,痛不可忍,常配蔓荆子、菊花等。此外,对小儿中焦挟实,胃气不调,亦有一定疗效。
4.醋炒大黄:大黄拌米醋,稳火微炒,取其通络之功,拈痛活血行瘀之力,适用于臌胀、癥瘕及外科肿痛等,但忌用于孕妇。
5.大黄炒炭存性:大黄经火烧成炭或焙焦成炭存性,有止血之功,兼化瘀之妙。多用于内有瘀热,血不循经之血证,方如十灰散。唯热邪较甚者,则仍用生大黄,以引热下行。虚寒、外伤出血忌用。
6.童便、乳汁浸大黄:大黄与童便或乳汁拌和,可以清热解毒,消肿退红,多为外敷药应用,亦可内服,适用于外科红肿热痛,拙拟大黄川芎饮,辄取此法,用乳汁代童便浸大黄,其解毒之力较逊。
(二)用量问题
临床上大黄用量之轻重,颇不统一。灵活加以掌握,乃胜败之关键,余把握分量如下:一般健胃制酸,用大黄泻火疏郁,常用量为1~2克,常配牡蛎、海螵蛸;和胃消积,常用量为5克,与山楂、麦芽等合用;泄下热结时,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分别轻重投之,通常6~9克有微泻作用,方如调胃承气汤;9~18克有中泻作用,方如小承气汤;18克以上有峻下猛泻作用,方如大承气汤。余曾诊治一阳明腑实证,某医用大黄15克、芒硝10克、川厚朴15克、枳实10克,药后腹痛更甚不解,转延余诊。因病者体壮,脉实,食积胶结难下,遂于前方加重大黄至30克,川厚朴至30克,得下大便极臭,再续服原方一剂,诸症乃愈。
总之,“将军”之性猛烈,功效显著,胜败一决,须在周密观察,认真判断病性、病位、病势的基础上,灵活掌握,丝丝入扣,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而不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