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古器物中所见的殷周关系

丁 古器物中所见的殷周关系

先就卜辞考察,殷人自己是始终称为商,不称为殷的。称殷似乎是出于周人的敌忾,初称为“衣”,古书中或作郼,在古与衛当是一字,入后更转为殷。《吕氏春秋·慎大览》“亲郼如夏”,高诱注云:“郼读如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康诰》“殪戎殷”,《中庸》作“壹戎衣”。武王时代的《大丰簋》“丕克乞衣王祀”,鲁炀公时的《沈子簋》也称“迺妹(敉)克衣”,“衣”都是殷。但到周康王末年的《大盂鼎》便直称为殷了——“我闻殷坠命,惟殷边侯甸,粤殷正百辟,率肄于酒。”

衣本是一个小地名,在卜辞里时常见到,是殷王田猎的地方,据我考证,当在河南沁阳县境内,即是《水经》沁水注所说的殷城。周人对于敌国不称其本号的商,而称为衣或殷,大约也就如像我们在抗战时期宁愿称日本为倭,而日本人也宁愿称中国为支那一样的吧。

周人在卜辞中屡次出现,有一例称为“周侯”的,此外有几例说到“聘周”,大抵都是武丁时候的卜辞,足证殷、周本来是同盟兄弟之国。关于“聘”字结构很奇怪,照那最复杂的一个字样写下来可以写成img字,我从前释为寇,那是不正确的。按照字的构成应该是从img玉由(缶也,盛玉之器),弄(古兵字)声,说为聘字,较为合理。武丁以后,周人在卜辞里面便很少见了。

据古本《竹书纪年》,言“文丁杀季历”[4],大约是实在的事。自此以后殷、周遂成世仇,周文王蓄意报复,没有成功,到周武王的手里公然也就把仇报了。

但周武王之所以能够报仇雪恨把殷朝的王室颠覆了的,倒并不是因为殷纣王(帝辛)怎样暴虐,失掉了民心,而实在是有另外的一段历史因缘的。这段古史的真相也因卜辞的发现才得大白于世。

殷末在帝乙、帝辛两代,曾长期和东南夷发生战争。据卜辞所载,帝乙十年及二十年屡次征讨夷方,地点不是在山东的齐与雇,便是在淮水流域的条与灊,和“渐居淮岱”的东南夷合拍,可知夷方即指东南夷。在帝辛的一代,《左传》上也屡屡说到,说他“为黎之蒐东夷叛之”(昭公四年),说他“克东夷而殒其身”(昭公十一年),说他“百克而卒无后”(宣公十二年);可见帝辛继承父业,屡次用兵,终于是把东南夷平定了,故尔他能“有亿兆夷人”作他的“臣”(昭公二十四年)——就是奴隶。俘虏能有亿兆,战争可见猛烈,殷将士的损失也必定不在少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边周人乘虚而入,殷纣王用俘虏兵对敌,卒致“前徒倒戈”,遭了失败。这便是殷、周之际的所谓征诛的实际。

只有三千奴隶的小奴隶主周人结果把有亿兆奴隶的大奴隶主殷人打败了。殷人之所以致败,主要是在帝乙、帝辛经略东南夷的征战上流血过多;其次大约殷人好酒,生活腐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但殷人虽被打败,并没有灭亡;在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时又还反抗过一次,结果又被周公打败;殷人及其同盟民族的一部分便遭了奴役。“殷民六族”被给予鲁公伯禽,“殷民七族”被给予卫康叔,“怀姓九宗”被给予唐叔虞(定公四年),还有些“顽民”被迁于洛邑——主要也就是建筑来镇抚殷人的一个军事和政治的据点。另一部分的殷人和他们的同盟民族则被压迫到江淮流域,即殷纣王所开拓出来的东南夷旧地,便成为宋、楚、徐等国。终周之世南北都是对立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