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申不害

四 申不害

申不害与商鞅正整同时,迟商鞅死一年,其当韩国之政比商鞅之当秦政亦较后,学者多称“申、商”,叙申于商之前,殊觉不甚妥当。

申子虽被汉以后人称为“法家”,其实他和李悝、吴起、商鞅等的倾向完全不同,严密地说时是应该称为“术家”的。《韩非·定法篇》说得很清楚:“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饬也。”术是“帝王南面之术”,就是所谓权变,这和“法”认真说倒是不两立的东西。“术”导源于黄老,故司马迁以老、庄、申、韩同传,而说申“学术以干韩昭侯”,这是很有分寸的。

《申子》书,司马迁以为二篇,《艺文志》以为六篇,可惜都失传了,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一些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似乎就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十六所引的《大体篇》,我们不妨把它整揭在下边:

“夫一妇擅夫,众妇皆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难破家也,乱臣不难破国也。是以明君使其臣并进辐凑,莫得专君焉。今人君之所以高为城郭而谨门闾之闭者,为寇戎盗贼之至也。今夫弑君而取国者,非必逾城郭之险而犯门闾之闭也,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有其民而取其国矣。今使乌获、彭祖负千钧之重而怀琬琰之美,令孟贲、成荆带干将之剑卫之,行乎幽道,则盗犹俞之矣。今人君之力非贤于乌获、彭祖而勇非贤于孟贲、成荆也,其所守者非特琬琰之美、千金之重也,而欲勿失,其可得耶?

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若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故善为主者,倚于愚,立于不盈,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匿迹,示天下无为。是以近者亲之,远者怀之。

示人有余者人夺之,示人不足者人与之。刚者折,危者覆,动者摇,静者安。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鼓不与于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治主。君,知其道也,官人,知其事也。十言十当,百为百当者人臣之事,非君人之道也。

昔者尧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则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乱,是以圣人贵名之正也。主处其大,臣处共细。以其名听之,以其名视之,以其名命之。镜设精,无为而美恶自备。衡设平,无为而轻重自得。凡因之道,身与公无事,无事而天下自极也。”

既名为《大体》,大约就是他的根本义了。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主张完全是以人主为本位。“一臣专君”,他可不问这“一臣”的政见如何,即定为“乱臣”,为“弑君取国者”。人主对于臣下,也就如富家贵室之对于“寇戎盗贼”。这个观点就是他的根本义的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要人君使用手段,装着一个糊涂的样子而一点也不要糊涂。他在教人君“无为”,事实上是说不要做粗杂的事,而是要做精微奥妙的机密的事。“正名”即是所谓“综合名实”,是他所特别强调的,但要怎样才可以做到呢?怎样才能够“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呢?虽然书缺有间,找不出明文,但也不外是多设特种网罗,以侦伺所谓“寇戎盗贼”之行径而已。

《吕氏春秋·任数篇》有申不害评韩昭厘侯的一段故事,所说的话和这《大体篇》的意旨约略相同。韩侯爱弄小智小慧,有一次看见祭庙所用的祭猪太小,他叫人换了它,换的人阳奉阴违,又把原来的猪拿上来。韩侯却是记得很清楚,他说:“这不是刚才的猪吗?”换的人也就无辞以对。韩侯的左右问何以知道,他说:“由它的耳朵知道”(大约耳朵上还留有一些毛)。就这样,申不害听见,便加以批评说道:

“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故曰:去听无以闻则聪,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去三者不任,则治,三者任则乱。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故不行。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三亩之宫而心不能知,其欲东至开梧,南抚多img,西服寿靡,北怀儋耳,若之何哉?”

“耳目心智之不足恃”,假使是作为纯粹的认识论上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便能有这样深刻的见地,倒不失为大有哲学价值的命题;然而申子的本意并不是这样,他是教做人主的人听见要装作不听见,看见要装作不看见,知道要装作不知道,深藏不露,免得人有所提防,因而去听一切,见一切,知一切。《韩非·外储说右上》另外引用了他的一些话,刚好是把这层意思揭穿了。

“申子曰:‘上明见,人备之。…其知见,人惑之;不知见,人匿之。其无欲见,人司(伺)之;其有欲见,人饵之。故曰:吾无从知之,惟无为可以规(窥)之’。

一曰:申子曰:‘慎尔言也,人且知汝;慎而行也,人且随汝,尔有知见也,人且匿汝;尔无知见也,人且意汝。汝有知也,人且藏汝;汝无知也,人且行汝。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

知道的要装作不知道,不知道的要装作知道,要弄得别人把你不明其妙,那你就显得微妙神玄,深不可测了。这简直是一种恶性的专制独裁主义,同在《外储说右上》所引的另外几句话,更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了。

“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因此在申子的治下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他曾经说过:“治不逾官,虽知不言”(《韩非·难三》及《定法》)。守着自己的岗位,不准多说话。话都不准多说,自然不准乱动乱想了。故他又说:“明君治国,而(能)晦晦,而(能)行行,而(能)止止,三寸之机运而天下定,方寸之机正而天下治,故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意林》二所引)。明君要把天下人当成木偶,完全靠着自己的“方寸之机”在那儿运转天下。

他是不讲究信义的,他说:“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韩非·难三》)。这同样的一句话又见《吕氏春秋·慎势篇》,那儿一开首就说:“失之乎数,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势,求之乎国,危”。上句既是申子的话,下句也应该是申子的话,而在《吕氏》并没有标出申子来,我疑心这《慎势》一篇,整个是申子的文章。篇中引及慎子:“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汉书·艺文志》“《慎子》四十二篇”下班固自注云“先申、韩,申、韩称之”,大约就是指的这类文字了。近时学者多谓慎到后于申不害,举《盐铁论·论儒篇》,齐湣王之末,“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为证,言慎到于齐湣末年尚存,则生当在申子之后。但桓宽之说未必可信,而“亡去”二字,虽可作为逃亡而去齐解,亦可作为死亡而去世解,参以班固说,是应该以后解为妥当的。《孟子》书中,有慎滑厘,焦循云:“厘与来通。……到与来为同义,然则慎子名滑厘,其字为到”。其说殆可信。慎到既与孟子同时,则当然能为申不害所称引了。

申不害贵“因”,贵“数”,均取则于慎子,但慎子一以“法”为依归,以“法制礼籍立公义”,在法之前即人君亦不能“以心裁轻重”,所谓“大君任法而弗躬”,所谓“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正是把李悝、吴起等实际家的措施理论化了。而在申子则是以“术”为凭借,而把法放在不足轻重的地位的。虽然他也在言法:

“君之治也,善明法察令而已。圣君任法而不任治,任数而不任说。黄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变,使民安乐其法也。”(《类聚》五十四,《御览》六三八所引)

“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正轻重,所以一群臣也。”(同上,又《文选》颜延年《宴华林诗》李注及邹阳《狱中上书吴王》注)

这只是蹈袭慎子等纯正法家的语柄而已,他自己的实践倒反而是玩弄公法。《韩非·定法篇》曾经这样批评过他:

“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

这所说的仿佛只是“奸臣”在玩弄法轨,其实申不害之所以“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正是便于自己用术的人好上下其手。这种态度是和理论的法家慎到,实践的法家李悝、吴起、商鞅诸人,全相刺谬的。这正是法家与术家不同的地方,商鞅与申不害不同的地方。

申不害这位先生,他的做人行事也很爱弄点权变,他是一位不择手段的人。《战国策·韩策》有下列一段故事:

“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谓赵卓、韩晁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不必用,尽忠而已矣’。二人因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所悦以言于王,王大悦之。”

这件故事又见《韩非·内储说上》,而内容稍有不同,但两说合勘,可以看出事件的全貌。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不则恐恶于赵;乃令赵绍、韩沓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内则知昭侯之意,外则有得赵之功。”

赵绍即赵卓,韩沓与韩晁自系一人,而名必有一误。考魏伐赵围邯郸,是在魏惠王十七年,赵成侯二十一年,韩昭侯九年。赵被魏兵,故遣人求救于韩,于时乃申不害相韩之第二年,与“始合于韩王”之说正相合。韩国究竟参加了那一边,两说都不明,但就史事看来,就在昭侯九年,韩侯朝魏于中阳,其明年魏又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足证韩国是参加了魏的一边,而拒绝了赵的请求。朝魏于中阳一事,《韩策》曾有一段说客的话加以赞扬,谓出于“申不害之计事”。

“昭厘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侔之国也。申不害与昭厘侯执珪而见梁君,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事曰:‘我执珪于魏,魏君已(原作“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俯于一人之下而伸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厘侯听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虑事而言之,忠臣也。”

参合起来,可见申不害先生是怎样的狡猾。他本心是想答应赵国的要求的,恐怕韩侯疑心他“外市(倚仗外国的势力买空卖空),唆使赵、韩二人去试探韩侯的结果,知道了韩侯是倾向魏国的,故改变自己的本心,尽力迎合,率性更劝韩侯执珪朝魏,与魏结为同盟。他这人是怎样的无主张,无定见,专门逢迎上层,以图固宠持禄,是明白如画的。

《韩策》另外还载有一件事体,是“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而我有两赵也”(这事亦见《韩非·内储说下》,大成午误作大成牛,《史记·赵世家》复误为大戊午,《汉书·古今人表》与《韩策》同)。我疑与前“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净以攻魏”者是一件事,那个“人”就是这位大成午。大成午是赵国的宰相,可能是当国家危急的时候,赵相亲自出马了。这个揣测如不误,那他对于申不害的提议虽然很受欢迎而却没有被接受,便是那没有下文的下文了。

《韩非·外储说左上》还有一段故事,也充分表示着申子为人的太不光明磊落。

“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

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

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

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

申子辟舍请罪。”

这个故事也见《韩策》,“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两句作为“循功劳,视次第”,前一句虽然没有什么不同,而后一句颇有悬隔,“视次第”便可能是专看资格说话了,不知那一边近乎真实。但无论怎样,由这儿又可以看出,申子这个人是怎样的言不顾行。他嘴里尽可以讲些漂亮话,做起事来却是两样,这也正是所谓“术”了。言行一致,表里通彻,那里还有什么权变呢?假使果然是“因能授官”的话,则法家的主张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的。只要申子的从兄是一位人才,申子尽可以据理力争,为什么一遭拒绝便要“辟舍请罪”?申子之所以如此,足见他自己心虚,也足见他的从兄不一定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而申子只是循私请谒,偷巧尝试。《韩策》在“辟舍请罪”之下更加了一句,“曰君真其人也”(老头子究竟厉害!)这似乎更是有心形容申子的卑鄙了。司马迁说“申子卑卑”,无疑也是包括着他的人格在说的。

申子所事的韩昭侯,倒确也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物,《韩非》书中有好些处关于他的逸事,都表示着他是一位爱弄小智小慧,自作聪明的人。故事琐碎,无须乎多举,只举一事以示例。

“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不诚。”(《内储说上》)

这“爪”恐怕是爪甲上的套饰,故所以能够“握”之而“佯亡”。像这样,专爱使用些小诡计,什么小事情都要管的人,断断乎是难于侍候的,而申子却做了他将近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不显得申子真是有天大的逢迎本领吗?韩非责备他“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实在也未免求之过高。他不仅不是那样的人才,而且也没有那样的野心。他的恶性的独裁主义恰足以使他与韩昭侯相安无事而已。

值得补充的,是先秦名辩思想的潮流,在申子手里发展到了政治上的实用方面,便是综合名实,所谓“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以其名听之,以其名视之,以其名命之”,“圣人贵名之正”。这更发展而为后世的名分论。包含《慎势篇》的《吕氏春秋》的《审分览》,各篇理论率与申子相符,我疑都是取材于《申子》书,否则也是申子说的敷衍,且引用下列一段文字以为正名之义的注脚: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于人主。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于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愚忳),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耶!

故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于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此之谓定性于大湫,命(名)之曰无有。”

这一大段文字,我不惮烦地把它抄了下来,我们请拿来和上举申子遗说相印证,便可以知道是很合符契的。例如上举“明君治国,而晦晦,而行行,而止止”的那些话,差不多有点不知所谓的,而这儿的“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却等于是详细的注释。《吕氏春秋》本是一种杂纂的类典,故我相信这些文字可能就是申子的遗文,至少也可以说是申子学说的引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