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关于井田制
关于井田制,一般大抵是以《孟子》为根据,而逐渐加以发展。孟子劝滕文公行井田时,他说: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又说: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孟子·滕文公上》)
照孟子的意思,三代的田制虽然略有因革损益,但在原则上是一致的,至少八家共井式的井田制是为殷、周两代所共通,不同的仅仅殷人以七十亩为单位,周人以百亩为单位而已[11]。这大约多少是有些根据的。他也引到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龙子不知何许人,必是孟子先辈而有名于时的人,故孟子引其说为说。或疑为商鞅变法时与之辩论的甘龙,不仅时代稍后,且远在秦国,未必便能相闻。大约殷人七十亩而取七,周人百亩而取十,会是事实,而变为八家共井式的井田,则只是孟子的乌托邦的理想。古者世禄,画方田仅以代禄,即是给予一般的内服臣工,并不是给予一般耕田的人。孟子主张耕者有其田,故假借古时田制史影以图减少阻碍,所引《大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固是公田与私田的对称,然要解释为井字形田的当中百亩为公田,周遭的八个百亩为私田,那只是孟夫子的“我田引水”而已。
自有这孟子式井田说出世,到汉代的《韩诗外传》与《穀梁传》便逐渐完整化了起来。《韩诗外传》是汉文、景时的韩婴“推《诗》之意”所作。他推《信南山》的“中田有庐,疆场有瓜”而解释为:“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其田九百亩。……八家为邻,家得百亩,馀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馀二十亩为庐舍,各得二亩半。”这样倒计算得很周到,不仅和“什一”的说法很能够牵合,而且从《诗经》里面又找到了一个证据,比孟子所找到的公田私田还要显得更切实些。
《春秋》宣公十五年“初税亩”,《穀梁传》也就根据了韩婴[12],而更加说得像煞有介事。
“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
这样,当中的公田不仅有庐舍,而且还有水井、灶头、菜园子,想得更比韩生周到了。
然而《信南山》那两句诗的原意,可惜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且把那整个一节诗拿来研究一下吧。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庐与瓜是对待着说的,下边统言剥言菹,可以知道庐必与瓜为类,断不会是居宅庐舍之庐。同样的诗例,我们可以举《南山有台》为证。
“南山有台,北山有菜。……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南山有,北山有李。……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台既与莱为对文,而其余数章又都是桑杨李等植物名汇,则台断非亭台楼阁之台。故古时注家即破台为苔,训为莎草,这便与莱为类了。和这同,与瓜为对文,而可剥可菹(摘来做咸菜)的庐,也必然是假借字。我看这一定是芦字的假借,说文云“芦,芦菔也”。中田者田中,“中田有庐”亦犹“中谷有蓷”,就是说田当中有芦菔。这样一得到解释,可知韩生引用这两句诗,比孟子引用《大田》的那两句是更加胡涂了。孟子之所以不引这两句,倒可借证孟子也是不把庐训为庐舍的。
假使还需要例证的话也可以举出《七月》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字与瓜为对,下文也都说的是植物,故只是葫芦的瓠,而不是茶壶酒壶的壶。这在古人也早就知道了。在前的训诂家称之为“同音通假”,事实上可以说就是写别字。不过壶这个字倒是葫芦之义在先,水壶之意在后,壶起初用葫芦来做,故尔称为壶而已。就是现今的壶也还多少保存着葫芦的形式。
但孟子式的井田说,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它所根据的应该是《考工记》的《匠人》职文,或与《匠人》职文同根据一种古代曾经有过的事实。《考工记》毫无疑问是先秦古书。且看那开首的叙记里说到“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可知时已不属西周,而书亦非周人所作。又说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有为良”;郑、宋、鲁、吴、越等国入战国以后都先后灭亡,其技艺亦早已“迁乎其地”;可知这所说的还是春秋时代的情形。又说到“粤无镈,燕无函,秦无庐[13],胡无弓车”,或“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哿,吴、越之金锡”,作者之国别连燕、秦、荆楚、妢胡都是除外了的。当时重要的国家所没有提到的只是齐和晋。“妢胡”,旧注以为“胡子之国在楚旁”,这样的小国不应有被举的资格;我疑妢即是汾,指晋国,胡仍是“胡无弓车”之胡。如此则只剩下齐国一国了。再看书中所用的度量衡多是齐制,如《冶氏》为杀矢的“重三垸”,垸据郑玄注即东莱称重六两大半两(大半两即三分之二两)的环;如《栗氏》为量的釜豆等量名都是齐制。又如“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即所谓“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左传》昭公三年)。据此我们尽可以断定:《考工记》是春秋年间的齐国的官书。
《考工记》的年代国别既明,我们请来看它的匠人为沟洫的职文吧。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方一里),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十井),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
这就是今文《尚书·皋陶谟》“濬畎浍距川”的详细内容,当然也就是孟子的井田制之所根据。但孟子把它理想化了,把“九夫为井”改为八夫共井,当中一眼改为了公田,以图实现其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考工记》的井田制大率在齐国是实行过的,《管子·侈靡篇》言“断方井田之数,乘马甸之众〔而〕制之,陵溪立鬼神而谨祭”,虽不必是管子时事,然足见齐国实曾施行过井田。但这和周室施行的办法却又多少有点不同。周室治野的办法在《周官·遂人》职文里面还保持着,那是纯粹十进位的办法,没有“九夫为井”的那一套花样,但遂沟洫浍川等名称是完全相同的。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是一纵一横的办法,比《匠人》职文的方式更为简单。)
这项资料我觉得同样值得宝贵,并不是出于刘歆的杜撰。因为《周官》尽管是有问题的书,但只是经过刘歆的剪裁添削,割裂改编而已,其中自有不少的先秦资料。故《周官》和《左传》一样,固不可尽信,然亦不可尽不信,使用时须得有一番严密的批判。像这“治野”一段,如是出于杜撰,便应当与《孟子》、《考工记》等相同;而现在不同,倒正足以证明其不是杜撰了。
这十进位的办法和古代罗马的百分田法极相类似。古罗马人治野,先要视飞鸟之影以察几祥,卜地既吉,乃用悬规以定地之中点(仿佛古人所谓“土中”)。中点既定,即由此引出正交之纵横二路。以此为基线辟一中央四分之方形或矩形(恰如我国田字)。于四隅建封疆,或以木,或以石。(此如用我国古制称之,亦即所谓“封建”。)再与纵横二路两两平行,各作小径,划成无数正整的区域,每区以罗马尺240方尺之正方形或矩形为正规。这种遗迹在意大利境内已经由地下发掘出来了。这和《遂人》职文不是极相类似吗?从前怀疑井田制的人以为那样划豆腐干方式的办法不曾有,也不能有,然而经过考古上的证明,罗马在奴隶制时代已经有过了。我们的井田虽然还不曾从地下发掘出,但将来是很有希望的,谁也不能断定它绝对不能出土。
地下的证据虽然还没有得到,古文献和古器物上的证据是已经有得够充分了。例如古时灭人国有改变人的亩道之事。《春秋》成公二年晋卻克打败了齐侯,他所要求的媾和条件便有“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的一项。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小雅·信南山》),就是这个事实。齐国在晋的东边,“尽东其亩,唯戎车是利”[14],事实上就等于撤销它的首都和国防,把南北纵走的大道一律改为东西横贯,以便一有战事时,晋国的兵车可直达齐国的全境。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
古器物铭文上的直接资料,如田字本身的结构,周代金文里面的以田为单位的一些纪录,我在上面已经叙述到了,不再赘述。此外也还有几项更确实的证据。
一、《召卣》:
“唯十又三月初吉丁卯,召启进事,奔走事皇辟君,休。王自殻使赏毕土方五十里。”
这是周初的器皿,由花纹、形制与字体都可判定,“十又三月”是年终置闰,也沿用着殷人的习惯。“赏毕土方五十里”,是说予以毕地之土田五十里见方。毕在陕西长安、咸阳二县的西北,乃毕公高所封。高召古音同部,因此这位“召”应该就是高的本字了。我从前因为不相信豆腐干式的划土分田法,曾极尽曲解的能事,想推翻这个铁证。现在想起来,真是徒劳的妄举了。
二、《段簋》:
“唯王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王在毕烝。……念毕仲孙子,令龏遗大则于段。”
这是昭王十四年的器皿。“大则”即《周官·大宗伯》“五命赐则”之则。郑玄注:“王莽时以二十五成为则,方五十里。”莽制复古,一切都是有根据的。“则”上加一“大”字,或许比方五十里还要多些吧。
三、《贤》:
“唯九月初吉庚午,公叔初见于卫,贤从。公命史畮()贤百畮(亩)。……”
这个器皿的字体也是很古的,断然属于周初。公叔当即卫康叔。这“百亩”地应该就是一田的地积。两个字,即古亩字,但上一个是动词,有赐予之义,故知读为晦,亦即是贿字。
根据以上的一些证据,我们确切地可以说:殷、周两代是施行过豆腐干式的均田法的;其在西周不仅行之于镐京,于洛阳,而于齐于卫都有朕迹,只是各地所行的方式,多少有些出入。这些,一律都可以叫作井田,不必一定要九夫为井或八家共井。因为那样规整地划分的田地,从其一局部看来,是和井字很相仿佛的——无论甲骨文或金文,井字形都和现行楷书是一样,而纵横笔画更是完全整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