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但他在生前不幸被迫害而自杀,在他死后又为一些莫须有的事迹所掩盖。他的存在的影子已经十分稀薄,而且呈现着一个相当歪曲了的轮廓。这是吕氏的不幸,然而不在二千多年后的今日,吕氏的真面目要想被人认识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吧。

本是濮阳人而成为家累千金的这位阳翟大贾,复经纪商业于赵国的都城邯郸,奔走于秦国的都城咸阳,可知他在当时是新兴的富人阶层,而他的经济活动的范围是跨有现今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各省的。他在当时是真实的一位国际贸易商人。在交通梗塞的当时,在商业上能有这样大范围的活动,可知他绝不是一位寻常的材料,果然他在政治上投了一次机,于是便由商界一跃而进入了政界。

关于他在政治上的那一次投机,《史记》本传和《战国策》都有纪录,虽然它们的内容多少有点不同。当他父亲还在的时候,他贾于邯郸,结识了为质于赵的秦国的诸庶孽孙,异人,他认为“奇货可居”,便回到家里同自己的父亲有过这么样一段戏剧性的谈话:

“〔吕不韦〕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

〔父〕曰:‘十倍。’

〔吕〕:‘珠玉之赢几倍?’

〔父〕曰:‘百倍。’

〔吕〕:‘立国家之主赢几倍?’

〔父〕曰:‘无数。’

〔吕〕曰:‘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据《战国策·秦策》)

就这样便再往邯郸,以金钱资助异人,为他布置门面,另一方面又到秦国去游说,使异人能够争取到继承王位的资格,结果他是成功了,算盘果真是如了意。

异人本是秦昭王的孙子,昭王享国凡五十六年,死时已经在七十岁以上。据《史记》,“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这就是异人的父亲。但异人的兄弟是有二十几位的,他又不居长,居长的名叫子奚。异人的母亲夏姬也没有宠,因此异人在赵为质是一位相当寒伧的落难王孙。他受着不韦的资助而走到意想外的鸿运,对于不韦当然是要感激的。所以当他后来即了王位的时候,吕不韦便做了他的丞相。

以上所述,《史》、《策》都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吕不韦游秦之年与他游说的情况。《史记》所记是在昭王末年,安国君为太子的时候。安国君的宠姬华阳夫人是楚国的人,虽有宠而无子。不韦入秦便买贿华阳夫人姊向华阳夫人进言。华阳夫人听从了他,便把异人立为嫡子。《国策》却说在安国君已经即位以后,而不韦所买贿的则是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这在年代上说来,相差要在十年以上。秦始皇是异人之子,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当时异人已经和吕不韦深相结托,大大地阔绰起来了。再隔十年昭王去世,安国君立为孝文王,其时年已五十三,仅立一年而又死去。如把服丧期(据《秦本纪》只一年)除外,则“即位三日”而已。看来《战国策》的年代说显然是有所罣误。至所买贿的华阳夫人的亲人究竟是姊是弟,无关重要,或者也有姊也有弟,而《史》、《策》各纪其一的吧。

因此不韦初入秦游说之年当据《史记》,大率是在始皇生年之前,即秦昭王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之间。当然在初入秦之后也可以再次或屡次入秦,《战国策》所纪的或许也就是最后一次定立异人为太子时的游说吧。

总之吕不韦在政治上的投机是成功了,他使异人被华阳夫人认为嫡嗣,更被定立为太子,转瞬之间竟公然登了王位,真可以说运气太好,而吕不韦的政治航程从此也就一帆风顺了。

但吕不韦的投机,在一般的传说中却还有续篇。而这续篇两千多年以来便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差不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便是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这故事是太普遍了,就连我自己在半个月以前也都是深信不疑,而在认吕不韦为阴谋家之外,于认秦始皇为私生子一点,尤感受着一种私意的满足。因为历史上有好些伟大人物往往是私生子,例如孔子是私生子,耶稣也是私生子。秦始皇之非凡,也正好像为私生子增加了光荣。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个传说只见于《史记》。本传上说: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即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说(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这传说虽然得到了久远而广泛的传播,但其本身实在是可疑的。第一,仅见《史记》而为《国策》所不载,没有其它的旁证。第二,和春申君与女環的故事[1],如像一个刻板印出的文章,情节大类小说。第三,《史记》的本文即互相矛盾而无法说通。关于第三的一层须得加以解释。

怎么说《史记》本文自相矛盾呢?因为他既说秦王政母为邯郸歌姬,然而在下文又说,“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这怎么说得通呢?而且既是“大期生子”,那还有什么问题呢?“大期”据徐广说是大过十二月,据谯周说是大过十月。要说不足期还有问题,既是大过了十二月或十月。那还有什么问题呢?所以旧时的学者对于这一事也就早有人怀疑,明时的汤聘尹认为是“战国好事者为之”(《史稗》)。又如梁玉绳的《史记志疑》认为是司马迁有意将“大期”字样写出,以“别嫌明微”,表示传说的不可靠。司马迁有没有这样微妙的用意不得而知,然而传说的不可靠倒是千真万确的。

问题更可以推广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产生?对于这层,前人也有过一些推测。例如王世贞的《读书后记》便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吕不韦自己有意编造,他想用以暗示始皇,知道他才是真正的父亲,应该使他长保富贵。第二种认为是吕氏的门客们泄愤,骂秦始皇是私生子,并使天下的人知道秦国是比六国先亡。事既出于推测,本来是无可无不可,不过照王氏的说法,却未免把吕不韦和他的门客们看得太下作了。我在这儿不想多作辩驳,但却想另外提出一种推测出来。我认为是西汉初年吕后称制的时候,吕氏之族如吕产、吕禄辈仿照春申君与女環的故事编造的。

据《史记·高祖纪》,吕后之父,“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焉”。单父在汉为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修武县),与吕不韦所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在秦同属三川郡。汉初之河南洛阳郡仅为三川郡之一部分,其“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汉书·地理志》),仅及吕氏户口之一半而已。故吕后父吕公可能是吕不韦的族人。即使毫无族姓关系,吕后党人为使其称制临朝的合理化,亦宜认吕不韦为其族祖,秦始皇为其族父,这样便可对刘氏党人说:天下本是我吕家的天下,你刘家还是从我吕家夺去的。我这自然也只是一种揣测,尚无直接证据,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断言: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话,确实是莫须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