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韩非是绝顶的聪明人,他的头脑异常犀利,有时犀利得令人可怕。我们读他的《说难》、《难言》[2]那些文章吧,那对于人情世故的心理分析是怎样的精密!就是那不十分为人所注意的《亡征篇》,把一个国家可以灭亡的征候,一直列举出了四十七项。他那样的不厌烦、不屈挠、不急躁的条分缕析,分而又分,“可亡也”,“可亡也”像海里的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一浪叠一浪,不息气地卷地而来,轰隆一声打上崖岸,成为粉碎,又回卷而逝。这和屈子的《天问》可以媲美,我认为也是不愧为一篇奇文的。他所分析的各项,正确与否是另外一回事,而他那样分析手腕,出现在二千多年前,总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异。
韩非是这样的一位天才,而又生具公子的身分,使他采取了君主本位的立场,故他对于“术”便感觉着特殊的兴趣。他的书中关于“术”的陈述与赞扬,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自然现存的《韩非子》,有好些并不是韩非的作品,因而在征引之前应该有一番严密的关于资料本身的批判。例如《初见秦》本是吕不韦的东西,我另有专文论及[3]。又例如《有度篇》说到齐、楚、燕、魏之亡,全是韩非死后的事,其非韩非所作,也早为胡适所揭发了[4]。但有人根据这一篇的“奉公法,废私术”一语,以为韩非是排斥“术治主义”的人,和申子为“正面之敌”[5],那是从出发点上便弄错了。
术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玩弄起来,似乎很不容易捉摸。韩非自己也说过:“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八经·因情》)。不过,无论是怎样神秘,已经写成文字、着了迹象的东西,我们总可以追求得一个大概的。多设耳目的一项已经叙述过了,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大纲,似乎也不外下列的七种:
(一)权势不可假人;
(二)深藏不露;
(三)把人当成坏蛋;
(四)毁坏一切伦理价值;
(五)励行愚民政策;
(六)罚须严峻,赏须审慎;
(七)遇必要时不择手段。
要打个浅近的比喻时,人君就须得像一匹蜘蛛。耳目的特种网是蜘蛛网,这个网便是人君的威势所藉,有了这架网,做人君的还须得像蜘蛛一样,藏匿起来,待有饵物时而继之以不容情的宰割。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使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奸劫弑臣》)
这面耳目网就是“聪明之势”,再加上其他的法与术便凑成为“威严之势”,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不仅有系于国家的安危,而且要想混一天下、统治中国,实在完全离不了它。有了它,虽是平庸的人也可以宰制天下;没有它,纵然是大圣贤大豪杰也不能统治三家。会用它的时候,你便安富尊荣,尽可以作威作福;不会用它的时候,你就苦身焦虑,也难免遭弑遭劫。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难三》)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人主》)
“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五蠹》)
“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功名》)
“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难一》)
“无捶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以成方圆;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奸劫弑臣》)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弃隐括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难势》)
韩非所这样重视的势被我把它比成蜘蛛网虽然有点近于亵渎,但韩非自己却爱把它比成车上的马。
“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夫不处势以禁诛擅爱之臣,而必德厚以与天下齐行,以争民,是皆不乘君之车,不因马之利,释车而下走者也。”(《外储说右上》)
“国者君之舆也,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外储说右下》)
这样看重权势,不是一位极端的王权论者是什么呢?然而近代的研究家中却有着恰恰相反的认识,梁任公便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不嫌累赘,且把他的见解介绍在下边吧。
梁氏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对于先秦的政治思想分为人治主义、法治主义、术治主义、势治主义的四种,而以为韩非是法治派而非势治派,其说如次:
“术治主义者,亦人治主义之一种也。势治主义,其反对人治之点与法治派同,而所以易之者有异。慎子盖兼主势治之人也,其言曰: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韩非子·难势篇》引)
韩非子驳之曰:
‘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己,而不肖者不用己也。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而以威势之利济乱世之不肖人,则是以势乱天下者多矣,以势治天下者寡矣。……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今曰尧、舜得势而治,桀、纣得势而乱,吾非以尧、舜为不然也,虽然,非一人之所得设也。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桀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此自然之势也,非人之所得设也。若吾所言,谓人之所得设也。’(《难势》)
浅见者流,见法治者之以干涉为职志也,谓所凭借者政府权威耳,则以与势治混为一谈。韩非此论,辨析最为谨严。盖势治者正专制行为,而法治则专制之反面也。势治者自然的惰性之产物,法治则人为的努力所创造。故彼非人所得设,而此则人所得设也。是法与势之异也。”(《原书》二三四至二三六页)
这把韩非的面貌简直完全画错了,对于《韩非》全书没有作通盘的检点,自然是错误之源,而更加主要的原因却是把《难势篇》根本没有读懂。
《难势篇》的结构分为三大段,主要是对于慎到学说即贵“势”的一辩一答,而韩非是拥护慎到的。第一段引慎子学说: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正贤者也。”
这是辩难的公案。第二段“应慎子曰”以下是反对慎子的言论,便是所谓“难”。大意是说势固然必要,但须有贤者乘之则天下治,如以不肖者乘之则天下反乱,不能够“释贤而专任势”;故“以国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策,使尧、舜御之则天下治,桀、纣御之则天下乱。”这是儒家式的主张,或许也就是韩非所假托的口气;但这决不是韩非自己的主张,我们再看第三段“复应之曰”以下便明如观火。
“复应之曰”的一段,开首是“其人以势为足恃以治官,客曰必待贤乃治,则不然矣”,结尾是“奚可以难夫道理之言乎哉?客议未及此论也”,中间便是对于“客议”的驳斥。从全篇的文字结构上看来,毫无疑问地所谓“其人”是指慎到,“客”是指“应慎子曰”的人,“复应之曰”的“之”也就是指的这个“客”。“复应之曰”以下才是韩非自己的主张,他是极力在替慎到辩护,而对于尚贤的见解加以驳斥的。
博学能文的梁先生不知道何以竟把这样的文字都弄错了。他所引的“韩非子驳之曰”云云,前一半是“客议”,是反慎到者的诘难,后一半才是韩文,是反对反慎到者的辩论,两者是极相反的东西,而梁先生却真把它们“混为一谈”了,真真是有点出人意外。
读懂了《难势》,你可以知道像韩非才正是一位极端的势治派,他正是极力主张“专制行为”而为“法治之反面”的。他的主张不用说也是“自然的惰性产物”,因为韩非是韩之诸公子,他的身分便制约了他的主张。
在韩非看来,势有自然之势,有人为之势(“人之所得设”)。尧、舜生而在上位,桀、纣生而为王者,这是自然之势,为人力所无可如何。而他所主张的是人所设定之势,便是所谓多设耳目的“聪明之势”,任法用术的“威严之势”。有了这样东西不必等尧、舜来天下才治,而却一定要等桀、纣来天下才乱,所以以中庸之才便可以平治天下。他的辩论是很犀利的,然而毫不折扣的是诡辩。因为关于中庸之才一得到无限制的权势的使用,那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桀、纣的这一点,他的脑细胞可惜是停止了作用。
权势既设,这是为人主者所“独擅”的东西,绝对不能够与臣下相共;与臣下相共便是太阿倒持,结果便会为臣下所劫弑。
“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内储说下》)
“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辔而御,不能使马,人主安能与其臣共权以为治?以田连、成窍之巧,共琴而不能成曲,人主又安能与其臣共势以成功乎?”(《外储说右下》)
权势绝对不可假借,它是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的这句话自然也就是韩非思想的渊源之一,他在《喻老篇》和《内储说下·六微篇》中,两处反复加以诠释,足见得他把这件事情看得如何的重大。不妨把两处的诠释并引在下边吧。
〔《喻老》〕
“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也。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邦亡身死。
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
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而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
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六微》〕
“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臣者势重之鱼也。鱼失于渊而不可复得也。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
古之人难正言,故托之于‘鱼’。
赏罚者利器也。
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壅主。
故君先见所赏,则臣鬻之以为德;君先见所罚,则臣鬻之以为威。
故曰‘国以利器,不可以示人’。”
把势重喻为渊,人臣喻为鱼,照常识上说来,有点别扭,究竟是不是老子的原意无由断定。但“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事实上也就是“权势不可以借人”的母型了。由这儿所导引出的术之一,便是权势一定要独擅。《三守篇》的人主的三守是(一)秘密,(二)独擅,(三)自为;《外储说右上篇》的治臣三术是(一)恃势,(二)独断,(三)忍痛。推重权势的结果流而为专制独裁,那是必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