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以上我把前期法家追踪了一遍。除子产是一位时代的前驱者,虽应时而立法,但无一定的法理意识之外,其他如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便都是以学者的立场,以一定的法理为其立法的根据的。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李悝、吴起、商鞅都出于儒家的子夏,是所谓“子夏氏之儒”,慎到和申不害是属于黄老学派。但慎子与申子亦复不同,慎子明法,而申子言术,慎是严格意义的法家,而申是法家的变种——术家了。慎虽属于黄老学派而后于子夏,可知他的明法主张是受了子夏氏之儒的影响。因此,前期法家,在我看来是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论语》载子夏论交,“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正表明着法家精神。荀子骂子夏氏之贱儒“正其衣冠,齐其颜色,赚然而终日不言”,也正活画出一幅法家态度。思、孟一派的大宗师子游氏更笑“子夏之门人小子”舍本逐末,只“可以当洒扫应对进退”,要算是尽了轻视的能事。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子夏氏之儒在战国时代确已别立门户,而不为儒家本宗所重视了。《韩非子·显学篇》言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而独无子夏氏之儒,要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也才可以得到了解。那是因为韩非把子夏氏之儒当成了法家。也就是自己承祧着的祖宗,而根本没有把他们当成儒家看待的。然而秦、汉以还,子夏这一派又成了儒家的正宗,不仅是礼教的渊源,而且序《诗》,传《易》,受《春秋》,差不多六艺的传授都出自子夏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都是古文家们所伪造的传统。其所以然的原故,是秦尚法而汉尊儒,法与儒在事实上已混为一家,故尔后起的古文家们在方便上便大捧其子夏了。

(1945年2月18日)

[1]《左传》襄公三十年。

[2]见《青铜时代》。——作者注

[3]《史记·商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