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上海,不仅是一繁华的商业都市,而且是一繁华的文化都市,这一点,香港是望尘莫及的。
经历了战火,文坛艺坛有多少升华浮华,有多少沧桑变迁?今天,七百余名代表走进了胜利电影院,立刻,喧闹的声浪与这七月的明朗填满了空间。有的是历尽患难喜重逢,有的是多年阻隔话今昔,有的是礼节性的寒暄问候。代表中有早早去到解放区今日返回上海的文艺先锋,有从重庆等地回沪的昔日宿将今日明星,也有一直在上海历经沦陷与国统的作家艺术家,相形之下,这些留守家要显得局促疑惑些,但在这种团结向上的气氛中,无不欢欣鼓舞。
她欣然应邀出席大会,而且还有几分感激感动。要晓得,抗战胜利初期,她曾受到喧闹一时的指责;她曾沉寂了一年多,直到《传奇》增订本面世,她才“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总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可是眼下这天翻地覆的大变革浪潮滚滚而来,她将怎么样呢?
人间自有真情在。从沦陷区的土地上绽开的张爱玲,并不仅仅属于上海。张爱玲成名时,转战内地的文坛宿将不少人就知晓张爱玲,夏衍就关注着张爱玲。抗战胜利后,夏衍从重庆回到上海,力排小报大报对张爱玲的非议,认真读了她的作品,肯定她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女!
继长篇小说《十八春》后,张爱玲又以梁京的笔名写作中篇小说《小艾》,于1951年年底在《亦报》上连载发表。
《小艾》与《十八春》一样,其主题都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命运遭际,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歌颂了新社会的光明。主题是堂而皇之的。但两部小说,不论短长,皆是沉沉黑暗占了绝大篇幅,只留一个光明的尾巴。绝不是作者心怀叵测,在当时,她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她只有这样的能耐。
《小艾》比《十八春》的动作大,劳动妇女小艾成了作品的主人公。1944年8月,张爱玲在《写什么》一文中,曾开诚布公地说:“有个朋友问我:‘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什么?’我想了一想,说:‘不会。要么只有阿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后来从别处打听到,原来阿妈不能算无产阶级。幸而我并没有改变作风的计划,否则要大为失望了。”六年后,她有了改变作风的计划,花了八个月的时间磨出五万余字的《小艾》,给人的是希望还是失望呢?
或许,张爱玲原来创作的详细大纲是恢宏的,从辛亥革命后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初,气魄不可谓不大。但一路写下来,想是极度的力不从心,结果越到后边,越只剩下个架子,连梗概都不如。
小艾,不到九岁就被人连根拔了起来,卖到上海席公馆做五太太的丫头,那已是辛亥革命后好几年了。这名字也是五太太随口取的,因那时快过端午节了。从此小艾开始了挨打受骂的婢女生活。五太太是续弦,却一嫁过来就失宠,是又像弃妇又像寡妇的身份,五老爷席景藩带着姨太太忆妃老九在外过。北伐战争后,五老爷去南京活动谋官,一日来信要五太太去,原来是要五太太拿出首饰折变款子去活动。五太太依了,五老爷得官后,就与忆妃谋划送走五太太。而这时,五老爷奸污了才十四五岁的小艾,小艾怀孕了。忆妃拳脚交加,小艾流产并一病不起,五太太反倒气恼小艾,一并回了上海。幸亏不久忆妃遭了报应,头发全落光,五老爷又弃了她,回到上海又姘上了秋老四,依旧荒淫无耻。
五太太分家后,小艾仍做她的丫头。一日,五太太家又遭查封,原来五老爷在外欠债太多,他倒早已逃之夭夭。抗战开始,小艾认识了一位印刷所的工人冯金槐,他好学、求上进,爱国。两人相爱了。这时五老爷偷偷回到上海,不久被人暗杀了,原来他已做了汉奸!小艾闻之很激动,她的冤仇有海样深,简直不知道要怎样才算报了仇!她与冯金槐结婚了,五太太也病死了。冯金槐随厂里搬到香港,不久港战,断了音讯。小艾又出去帮佣,以负担婆母和从乡下逃来的丈夫兄弟全家的生活。在叱骂声中她像是又听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回声,于是,她辞去了帮佣,去跑单帮,不成,又去背米,尝尽了人间艰辛,终于病倒了。抗战胜利,流落重庆的金槐整整等了一年的船票才回到上海!全家团圆,然而物价飞涨,已涨成天文数字,还是涨,还是涨!民不聊生,前途茫茫,小艾领了个女孩,取名引弟。终于盼来了新中国成立!小艾却又大病,血崩不止。人民医院是为人民服务的,小艾得救了,病好后去到印刷所折纸,而且引弟引来的弟弟已在途中。小艾和她腹中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幸福的世界。
是一个忆苦思甜的好故事,但是,张爱玲失败了,越到后面,越是草草,力不从心,山穷水尽,张爱玲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张爱玲不熟悉小艾们的生活,更不了解小艾们的心态。小艾们应当写,但她力不从心。小艾半辈子历经的种种磨难,做丫头时的写得逼真生动,但她结婚后的生存挣扎境况,就很是晃晃荡荡,像是匆匆掠影;等到沦陷后辞掉帮佣,干起跑单帮,受尽欺压,又改为背米,个中苦累和冒险,张爱玲大概一无所知,只有极简略的几句,就听得哄通一声,一袋米甩出几尺远,小艾晕倒在大门口。小艾的苦难、冤仇、善良和坚韧越到后面,越成为概括式的介绍,语言当然没有了绮靡机警,却也绝非平淡,而是寡淡,木木的一点滋味都没有,加上一些标语口号式的言语,简直让人一阵恍惚,不敢相信出自张爱玲之手。小艾的事是有的,这是原料,但张爱玲不熟悉,而且没感情,写不出那种韵味,也就是人生味!“而这种意境像植物一样娇嫩,移植得一个不对会死的。”哪怕小艾是个生活于最底层受尽碾压的“女粗人”!张爱玲倒是有自知之明的,在这种“立足点”转变中,小艾是个丫头、女佣,小艾丈夫金槐是印刷所工人,无论如何,张爱玲与这两类劳动者还是接触较多的。但是,她走不进他们的世界里,他们是不同的文化情结。诚如她在《写什么》中所说:“走马看花固然无用,即使去住两三个月,放眼搜集地方色彩,也无用,因为生活空气的浸润感染,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不能先有个存心。文人只需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写的,无所谓应当。”
《十八春》中的曼桢,她能写。虽然出身不同,但文化情结相同,且有切肤的实感。曼桢被祝鸿才、曼璐幽禁时的近乎疯狂的感受:花园里有一棵紫荆花。紫荆花底下有鬼的。她要是死在这里,这紫荆花下一定有她的鬼魂吧?窗外有片空明的天,和天上细细的一钩淡金色的月亮。恍惚间,张爱玲十六岁花季被囚禁的窒息和癫狂感受浮了出来:“我生在里边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唯一的树木是高大的白玉兰。”“从来没有那样邋遢丧气的花。”“朦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西谚说:“真事比小说还要奇怪。”张爱玲的被幽禁,曼桢的被幽禁,或许是不太多见的事,但看过之后会悄然说:“是有这样的。”《私语》让人一读三叹,《十八春》中曼桢的形象也能立得起,移植是成功的。
《小艾》是失败的。无怪乎三十七年后,张爱玲在《(续集)自序》中仍愤然又无奈地声称:“前些日子有人将埋藏多年的旧作《小艾》发掘出来,分别在台港两地刊载,事先连我本人都不知情。这逆转了英文俗语说法:‘押着马儿去河边,还要揿着它喝水。’水的冷暖只有马儿自知。”她“非常不喜欢这篇小说,更不喜欢以《小艾》名字单独出现”。对“用的不是原来笔名梁京,却理直气壮地擅用我的本名”的出版社,自更是愤然又无奈。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小艾的形象失败了,五太太的形象倒是立得起来,她是那个时代太太群中的“这一个”!于平庸琐屑中见真性情。她胖墩墩的福相、脾气又好,当然这不妨碍打丫头,但终归没有忆妃、老九那么残忍凶暴。在这种又像弃妇又像寡妇的很不确定的身份已经确定的岁月里,她的日常是:用一把特别长的剪刀剪人字形的两撇前刘海(过30岁,就不能打刘海了),领着头买零食吃,松子糖枇杷瓜子儿,瞒着老太太偷偷打牌,给老太太机械请安,养一大群猫。即便后来分家了,穷困了,也仍旧养着一大群猫,喂得非常好,一个个肥头胖耳的,美丽的猫脸上带着一种骄傲而冷淡的神气忍受着她的爱抚。她糊里糊涂活着,糊里糊涂死去,对这种半弃妇半寡妇的生活,她心里抱怨所有的人,偏偏就不怨恨五先生!甚至对丈夫宠妾还有委曲求全的一番苦心!她喜欢热闹,可对于她——也真是个寂寞的世界呀。最后穷途末路,还剩一只黑尾巴的“雪里拖枪”,这只心爱的老猫蜷缩在床前抽屉中,似乎为消瘦下来的胖太太送终!
五太太的生命是一堆肉,没有生命的意义。
不喜欢小狗小猫的张爱玲,作品中却屡屡出现猫。与五太太同样嗜好的是《创世纪》中的匡霆谷,他比五太太夸张,能夸夸其谈世界大局新闻点滴,还有就是无休止地与紫薇怄气,从不多的荤菜中捞鱼丸给猫吃。在昏暗的大房里,隐隐走动着雪白的狮子猫,岂不给破落之家平添富贵气象?寂寞无聊的人生呵。
难怪20世纪60年代日本电影《望乡》中,年老的阿崎婆回到家乡,前妓女的身份使她不能与亲人团聚!孑然一身的她的屋子里就是猫的世界。寂寞无聊的人生,怕只有与猫狗为伴吧。
白色的天,水阴阴地;洋梧桐巴掌大的秋叶,黄翠透明,就在玻璃窗外。对街一排旧红砖的衖堂房子,虽然是阴天,挨挨挤挤仍旧晾满了一阳台的衣裳。一只乌云盖雪的猫在屋顶上走过,只看见它黑色的背,连着尾巴像一条蛇,徐徐波动着。不一会,它又出现在阳台外面,沿着栏杆慢慢走过来,不朝左看,也不朝右看;它归它慢慢走过去了。
“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
这是1944年深秋发表的《等》的结尾。
乌云盖雪、雪里拖枪、雪白的狮子猫……伴随着寂寞的生命,她等来了新世界,也已到了而立之年,可她仍是彷徨迷惑,那着绣花鞋的脚原以为勇敢地迈出了门槛,谁知怯怯地又缩回了小楼!张爱玲又封闭了自己,失落了自我。落落寡合、离群索居,是担忧失去了个性而成为大潮中的泡沫么?
苏堤春晓。中国旅行社办的观光团一行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游览。张爱玲自在其间,仍着一袭蓝布旗袍,外罩一件网眼白绒线衫,仍给人“高处不胜寒”之感。长发披肩,虽长时间未烫,发梢仍犟犟地朝外翘着。前些年她到过杭州,但因赶回上海看电影,行色匆匆,浮光掠影的印象都没有。这回加入中国旅行社办的观光团,一是各项证明手续都由旅行社代办,免得自己麻烦,二呢,她的心头竟是百感交集,眼睛不禁濡湿了……
还是在小学读书时,她写成了第一篇有收梢的小说,是出三角恋爱悲剧。母亲批评说,如果女主角素贞要自杀,她绝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的。张爱玲可不买账,为什么不呢?西湖有诗意的背景,她固执地不予更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是中国女子的故事,有一种哀艳的光。她脑海中酝酿的一部小说,就想以西湖为背景,这也是她游西湖的直接目的。然而,她却仍是心不在焉,不,简直就是神不守舍。
是绿树掩映的红楼中传出了无线电播放的交响乐?是贝多芬的《命运》?“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1921年诞生的她,无缘直接参加五四运动,可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上一代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心中能抹去吗?无论湮没多久还是在思想背景里的。这是荣格的种族心理积淀说,她认为言之有理。
五四运动,浩浩荡荡。否定传统,不肖叛逆。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科学民主这些人文概念涌进人们的视野、呐喊于人们的喉舌,却是清晰又懵懂!与此同时,压迫于历史地心两千余年的中国女性就在这个历史瞬间冲击了历史地表,自此,更清晰却也更懵懂地冲撞抗争求解放。
乱花渐欲迷人眼,交响乐声也变得遥远缥缈。此时此境,她却在追念“五四”。不可理喻,却的的确确。在《中国人的宗教》中,她曾阐述过:“在古中国,一切肯定的善都是从人的关系里得来的。孔教政府的最高理想不过是足够的食粮与治安,使亲情友谊得以和谐地发挥下去。近代的中国人突然悟到家庭是封建余孽,父亲是专制魔王,母亲是好意的傻子,时髦的妻是玩物,乡气的妻是祭桌上的肉。一切基本关系经过许多攻击,中国人像西方人一样变得局促多疑了。这对于中国人是格外痛苦的。因为他们除了人的关系没有别的信仰。”
“所以也难怪现代的中国人描写善的时候如此感到困难。小说戏剧做到男女主角出了迷津,走向光明去,即刻就完了——任是批评家怎样鞭笞责骂,也不得不完。”
而她,就正在自食其言!《十八春》是这样,《小艾》更是这样!不只是创作陷入危机感中,她的人生抉择也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历史与前路的纷繁朦胧中摸索惶惑。
这时,她已得知香港大学允许因港战而中断学业者继续攻读学位;这时,她却不知道,身兼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的夏衍同志,已决定邀请张爱玲担任编剧工作,只是尚有人反对,得稍待一时;柯灵已委任为副所长,正准备将夏衍的意见转告张爱玲。
张爱玲却已神秘又神速地从上海消逝了。
于杭州,是苍凉又迷惑的惊鸿一瞥。
夏衍得知后并不掩饰惋惜之情,他是爱才的,却未置一词。
头上有天,脚下有路,去向哪里还靠自己把握。
夏衍后调到北京出任文化部副部长,柯灵从上海书店的书库里,购了《传奇》和《流言》,寄给夏衍。
柯灵十分珍惜与张爱玲的这份友情。他没想到,不辞而别的张爱玲,此一去便再也没回上海。
人生一世,多少梦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