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为何没有成为主导国

它们为何没有成为主导国

我们此前一直都是在围着荷兰和英国转。这两个国家是历史选择的特定时期的国际体系主导国。在它们成为主导国的前后时期,还有很多作为“备胎”的国家,如西班牙与葡萄牙、法国、德国、日本和苏联等。它们看似都有机会成为主导国,但最终与主导国的地位失之交臂。这是为什么呢?循着前文所述的各种考察指标和各种历史规律,本节尝试对它们未能成为主导国的原因做简要分析。

首先看“先发而未至”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毗邻地中海、大西洋和比斯开湾,这种“地理性特征”赋予西班牙以巨大便利,使其可以通过海洋与黎凡特、美洲和北欧相连,具有海外贸易优势。西班牙人因此成为欧洲第一批海外探险者。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为西班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尤其是在1545年秘鲁的银矿被发现之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这些白银本可以成为西班牙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桶金”,但此时“历史性因素”阻碍了这一可能性成为现实。因为此时的西班牙乃是欧洲封建主义的核心地带,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的统治让西班牙充满着浓浓的封建气息,崇尚贵族等级制,蔑视摩尔人,蔑视体力劳动,仇恨任何宗教和现实生活的变革。封建主义者的强大势力扼杀了任何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可能性;白银的大量输入不仅没有激发任何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进步,反而造成通货膨胀和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带来社会差距的拉大。那些在海外淘金发财致富的人回到西班牙之后,买房置地,生活奢靡,一心想让下一代跻身贵族阶层,结果是下一代沉迷于酒色和赌博,沦为“无用的一代”,富不过三代便一切烟消云散。4

西班牙只能算是欧洲海外贸易和殖民的先行者,它并没有在欧洲和全世界确立起垄断或中心地位,也没有开启欧洲从传统到现代生产方式的转换,它想的只是延续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自负使得西班牙只有在赢得一场战役的胜利之后,才会从实力出发进行谈判;在发展落后于别国时,坚持通过战争来避免屈辱。”5因此,在“内”,它对荷兰(尼德兰)的起义实施长达80年的军事镇压;对外,它与英国、法国等多个竞争者作战。这种高昂的安全成本严重破坏了西班牙的财政,加速了西班牙的衰败。

同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也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的先行先试者。葡萄牙率先开辟了一系列航路,在亚洲建立多个“代理商行”,从事香料贸易,赚取高额利润,但与荷兰类似,葡萄牙的国家规模太小,人口仅有200多万,缺乏能够远航的水手,海外贸易的拓展能力有限,在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尤其是葡萄牙与欧洲的封建政治中心离得太近了,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封建势力的影响。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打败葡萄牙并对其实施占领,将葡萄牙并入“联合帝国”。

我们再来分析作为“永恒挑战者”的法国。在12世纪前后,法国曾经是欧洲经济的中心,从此以后,法国便再无此荣耀。从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冒险时代开始,法国就参与了欧洲的大国竞逐,并亲眼见证了17世纪荷兰的巨大成功。荷兰衰败之后,法国卷入了与英国的百年竞争之中,试图夺得国际体系的主导权,一度锐不可当,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论规模,法国与英国的国土面积并无实质性差别;论人口,19世纪初英国人口约1100万,而法国则高达2700万,还明显占优。循着前文的思路,关于法国失败的原因,至少可归纳出两点:其一与地理性因素相关,其二与制度性因素相关。

英国与法国同为荷兰衰败阶段的后发国家,但两国的地理禀赋截然不同。英国的海洋属性赋予其典型的海洋文化,而法国则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在英法交战期间,英国可以借助海洋的便利源源不断地将海外殖民地的收益用于补充本国财政,支付巨大的战争开支;法国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也不可谓不发达,与英国一样都在蚕食荷兰的贸易地位,但与英国比起来,法国的行动逊色很多。而且,海洋与陆地给主权国家带来的安全形势有很大差别,英国借助海洋的保护,能以更小的代价维护本土安全。

英法两国的制度性差异鲜明地体现在两国的财政制度方面。前文曾谈及,英国较早地建立了现代融资体系和现代财政制度,并从这一重大制度创新中获得巨大的好处,极大地便利了战争融资和确保金融信誉。相比之下,法国的财政体系只能用混乱不堪来形容。6为了给战争融资,法国对各行业征收重税,这又对国内商业活动起到抑制作用。法国也曾试图建立现代银行体系,以有效管理债务并提供低息贷款,但总是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这种财政体系的效率差异,直接决定了两国竞争的结果。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为何德国“屡战屡败”。因受制于欧洲的新老势力斗争这一重要的历史性因素,德国较晚才完成统一,此后便快速步入兴起的轨道。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显露败象的时期,德国和美国都是紧随其后的后发国家。与英国相比,德国的规模毫不逊色。1871—1874年,英国人口规模为3200万,而当时刚刚赢得普法战争的德国已有4000万人。而且,德国循着前文所述的后发国家典型策略,在“模仿”“保护”“超越”方面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拔得头筹,凭借重大技术创新,确立了明显的经济优势。

德国与同作为后发国家的美国主要有两方面差异:一是在地理方面,二是在模式方面。在地理方面,大洋彼岸的美国对英国而言依然鞭长莫及,处于欧洲大陆核心地带的德国则是英国时刻盯防的目标。英国想要维持欧洲均势格局,必须对欧洲核心区域的大国力量对比高度警惕,而身处欧洲大陆中心的德国此时也急需为自己的富余产能和资本寻找海外出路,不得不与英国展开贴身竞争。

这时,模式方面的差异又在德国与美国之间显现出来。在对外关系上,美国较多地选择了“搭车”策略,在无力大范围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情况下,只要求各国“门户开放”和“利益均沾”,并循序推动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在国际关系中甚至打起反对殖民控制、维护各国主权独立的旗号。一战后美国倡导建立“国联”,更是让美国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相比之下,德国在对外关系模式方面缺乏创新,依然主要是与英国争夺殖民地。此时,殖民地的民族自决意识已经十分高涨,连英国都越来越难以控制殖民地,不得不做出妥协和退让,德国此时竟然还要走海外殖民的老路,以此方式去挑战英国的主导国地位,只能自取其辱。因此,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的命运都有必然性。

在亚洲率先崛起的日本为何没能成为主导国?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地理位置赋予了日本以很大的优势。19世纪开始加速兴起的日本,得享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与美国一样,地处亚洲的日本既未处于欧洲封建主义的核心控制地带,也是欧洲资本主义力量控制力相对薄弱的地区。而且,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中,日本同样处于边缘位置,较少地受到中国的政治控制。与荷兰和英国一样,日本也是海洋国家,拥有海洋文化赋予的危机意识和外向性。在欧洲的殖民者叩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推动了以明治维新为标志的现代化变革,较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循着后发国家的“模仿”“保护”策略一路追赶。在打破了“中华朝贡体系”之后,又挑战一战后欧洲列强在亚洲确立的“华盛顿体系”。

但是,日本的规模太小了。在英国衰败之后,有能力对英国取而代之的,应有更大的国土和人口规模,以及更大的战略纵深。日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规模。当日本与欧洲列强争夺亚洲的殖民地时,亚洲各国的广袤幅员和巨大人口规模对日本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且,与德国所犯的错误一样,日本想要重走英国当年的殖民老路,也必然要遭到亚洲各国的强烈反抗。军国主义的卑劣行径,更加速了日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彻底失败。

苏联争霸失败的案例,也应放在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中重新加以研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俄国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国家。位居欧洲边缘地带和欧亚大陆接合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给俄国带来了综合性的影响。地理赋予它的劣势在于:它没有荷兰与英国那样的海洋环境,在海外殖民竞争中处境不利。地理赋予它的优势在于:它较少受到列强纷争的困扰,在对亚洲内陆的殖民扩张中一路畅通。彼得一世治下的俄国,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欧洲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迅速实现富国强兵,并通过“搭车”和“竞争”策略在内继续发展,对外快速扩张。但俄国缺乏技术创新。农奴制的浓重底色,使俄国对西欧强国的技术模仿“成色不足”,自身技术创新更是不足,俄国的综合国力始终处于二流水平。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便暴露了俄国的真实水平。

但俄国的重大制度创新帮了忙。在英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日暮西山之际,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都在激化,处于欧洲边缘位置的俄国更是如此。一战中的俄国失去了社会稳定性,激烈的社会矛盾引发“十月革命”,由此创建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是处境不利的俄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此后的苏联凭借这种制度优势,利用“五年计划”大大强化国内生产的有序性,在较短时间内优化了国家工业体系,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二战中的表现十分卓越。苏联的道路,乃是后发国家通过重大制度创新谋求赶超的绝好案例。

苏联本可以借助这种重大制度创新成为国际主导地位的强有力争夺者,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和苏联旗鼓相当的态势就说明了这一点。可是,为什么是美国而不是苏联最终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主导国了呢?这成为人们至今仍在苦苦思考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异常丰富,典型观点也不下一二十种,可谓众说纷纭。若是从前文所述的世界现代化视角看,苏联争夺主导国的失败至少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在苏联国家内部,沉重的历史包袱让苏联的制度创新逐渐褪色。较强的封建主义残余,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以新的社会等级制面目重新出现。随着和平环境的延续和国内财富的增加,苏联共产党内部出现大量特权阶层,腐败丛生,治理效率低下,理念先进性和政治合法性逐步消逝。这些特权阶层又成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制度变革的障碍,导致苏联的体制日益僵化,失去自我纠错能力,最终落得分崩离析而无人惋惜的悲惨命运。

二是在对外关系方面,与美国争夺霸权和相应的大国沙文主义作风,造成苏联的国际信誉低下和海外成本激增。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霸权这种对外关系模式和国际秩序安排本就是世界各国强烈反对的。就此而言,想要争夺世界霸权的苏联和美国都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境地,但美国综合实力占优,而且美国为争夺霸权、联手西欧国家组建的国际体系是一个能够“赢利”的体系,而苏联组建的国际体系,无论是“经互会”还是“华约”,都是为了与美国针锋相对而设立的,要靠苏联的“输血”才能维持。为维持战略均势,美苏双方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安全成本,苏联显然压力更大,尤其是当苏联国内陷入政治僵化和经济停滞时,就更没有足够的财政实力去应对与里根政府的“军备竞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