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第一篇 主导型国家的兴衰规律

第一章 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主导型国家

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5—351页。

2 同上,第308—310页。

3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郑明萱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美]查尔斯·C.曼恩:《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胡亦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美]查尔斯·C.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朱菲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4 向祖文:《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述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2期,第80—88页。

5 陈晓晨:《国际政治长周期与体系进化——莫德尔斯基长周期理论再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2期,第56—61页。

6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高祖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45—349页。

7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8 游博:《大国兴衰理论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3—115页。

9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页。

10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Robinson: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Prosperity and Poverty,New York:Random House,2012.

第二章 荷兰与英国的兴衰浮沉

1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第69—70页。

2 同上,第66页。

3 同上,第65—66页。

4 王超华主编:《荷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9年,第49页。

5 张健雄编著:《荷兰》(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1页。

6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49—151页。

7 [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毛立坤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6页。

8 同上,第249—250页。

9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第19页。

10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42页。

11 聂庆平、蔡笑:《金融创新、金融力量与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第39—40页。

12 同上,第41页。

13 “香料群岛”也称为“东印度群岛”,是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料的岛屿的泛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大部。

14 王超华主编:《荷兰》,第102页。

15 [英]E.E.里奇、C.H.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16世纪、17世纪不断扩张的欧洲经济》,高德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64页。

16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50页。

17 王超华主编:《荷兰》,第131—133页。

18 同上,第134页。

19 同上。

20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51页。

21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方廷钰、吴良健、简征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47—348页。

22 同上,第349—352页。

23 同上,第361页。

24 同上,第363—366页。

25 刘金源:《渐进的改革:英国政治现代化道路及其启示》,《科学与现代化》,2016年第3期,第15—22页。

26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4页。

27 同上,第354—361页。

28 同上,第368页。

29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293—294页。

30 王可园、郝宇青:《政治权利与阶级意识——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对工人运动改良主义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年第6期,第155—161页。

31 丁建定:《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70—1914)》,《史学月刊》,2002年第3期,第84页。

32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368页。

33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81页。

34 1874年成立,1878年改为现名。

35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8页。

36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59页。

37 张健雄编著:《荷兰》(第2版),第19—25页。

38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63—164页。

39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3页。

40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368—375页。

41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134—137页。

42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368—375页。

43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146页。

44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306—310页。

45 同上,第387—388页。

46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52页。

47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37页。

48 同上,第39页。

49 同上,第124页。

50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379—380页。

51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80页。

52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381—383页。

53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第83页。

54 关于后发国家的优势问题,可参见[美]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张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这本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著名的“落后的优势”理论。

55 可参见张亚东:《重商帝国:1689—1783年的英帝国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6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382页。

57 同上,第376页。

58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78页。

59 邓久根、贾根良:《英国因何丧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地位?》,《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4期,第32—41页。

60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81—82页。

第三章 历史是一面镜子

1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66页。

2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183页。

3 1871—1874年英国人口规模为3200万,而当时刚刚赢得普法战争的德国已有4000万人,战败的法国有3600万人,遥远的美国人口规模为4000万。至1910年,美国人口已达9100万,德国人口已达6400万,英国(包括爱尔兰)人口只是缓慢地增至4500万,大大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而且,德国与美国生产和贸易规模的增长也大致与其人口规模的增长保持了基本一致的步伐。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煤产量、生铁产量和纱锭数均超过法国、德国与美国的总和;到20世纪初,美国的煤产量已大大超过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生铁产量也把英国甩在了后面。同上,第375—376页。

4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第123页。

5 同上,第126页。

6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第72—81页。

7 [英]W.H.B.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第391—392页。

8 同上,第392页。

第二篇 美国运势变化的内在机理

第四章 美国能否引领新一轮技术创新

1 王莹、李荣健:《美国的“拿来主义”与早期工业革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05页。

2 [美]罗伯特·戈登:《美国增长的起落》,张林山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549页。

3 同上,第545—546页。

4 何顺果:《美国文明三部曲:“制度”创设—经济“合理”—社会“平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

5 [美]瓦科拉夫·斯米尔:《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李凤海、刘寅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21页。

6 同上,第28页。

7 同上,第67页。

8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93—294页。

9 [美]瓦科拉夫·斯米尔:《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第111—114页。

10 [美]弗雷德里克·艾伦:《大变革时代》,秦传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30页。

11 [美]瓦科拉夫·斯米尔:《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第117—119页。

12 同上,第122—125页。

13 同上,第151页。

14 同上,第148页。

15 [美]威廉姆·邦维利安、[美]彼得·辛格:《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沈开艳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72—73页。

16 [美]罗伯特·戈登:《美国增长的起落》,第548页。

17 同上,第548页。

18 同上,第550—553页。

19 [美]瓦科拉夫·斯米尔:《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第145—147页。

20 The Boeing 737 MAX Aircraft:Costs,Consequences,and Lessons from its Design,Development,and Certification,by the House Committee on Transportation & Infrastructure,March 2020.https://transportation.house.gov/imo/media/doc/TI%20Preliminary%20Investigative%20 Findings%20Boeing%20737%20MAX%20March%202020.pdf.

21 [美]威廉姆·邦维利安、[美]彼得·辛格:《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第30页,第35页,第40页。

22 李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政策、管理与政府功能创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6期,第56页。

23 [美]艾伦·格林斯潘、[美]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繁荣与衰退》,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372页。

24 [美]罗伯特·戈登:《美国增长的起落》,第617页。

25 同上,第618页。

26 [美]艾伦·格林斯潘、[美]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繁荣与衰退》,第372页。

27 [美]艾米·戈德斯坦:《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徐臻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3—6页。

28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530—537页。

29 Peter Hasson:“Blacklist Valley:How Big Tech reshapes politics by censoring conservative ideas and personalities”,Washington Examiner,Feb.4,2020,pp.26-30.

30 Andrea Kendall-Taylor,Erica Frantz,and Joseph Wright:“The Digital Dictators:How Technology Strengthens Autocracy”,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2020,pp.103-115.

31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145页。

32 关于奥巴马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举措,可参见焦国伟:《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43—48页;甄炳禧:《智能制造与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举措与启示》,《学术前沿》,2015年第11期,第27—39页;以及[美]威廉姆·邦维利安、[美]彼得·辛格:《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

第五章 跨国公司能否回流美国

1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第296—298页。

2 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编:《美国垄断财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页。

3 [美]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第68—69页。

4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第718—721页。

5 Arthur Herman:“America Needs an Industrial Policy”,American Affairs,Winter 2019,p.14.

6 [美]路易吉·津加莱斯:《繁荣的真谛》,余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49页。

7 [美]艾伦·格林斯潘:《动荡的世界》,余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216页。

8 Sami J.Karam:“Capitalism Did Not Win the Cold War:Why Cronyism Was the Real Victor”,July 19,2017,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world/2017-07-19/capitalism-did-not-win-cold-war.

9 [美]路易吉·津加莱斯:《繁荣的真谛》,第96—97页。

10 同上,第50页。

11 [美]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第148页。

12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第721页。

13 Charles Duhigg and David Kocieniewski:“How Apple Sidesteps Billions in Taxes”,The New York Times,April 28,2012,https://www.nytimes.com/2012/04/29/business/apples-tax-strategy-aims-at-low-taxstates-and-nations.html.

14 《英报报道苹果在英避税高达5.7亿英镑》,《参考消息》,2012年10月16日,第4版。

15 《为逃避国内高额企业税50家美企海外藏钱1.6万亿美元》,《参考消息》,2017年4月14日,第4版。

16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第721—722页。

17 Alex Capri:“2017 Is Going To Be A Disruptive Year For U.S.Multinational Firms--Thanks To Trump”,Forbes,Dec.22.2016,https://www.forbes.com/sites/alexcapri/2016/12/22/2017-is-going-to-be-a-disruptive-yearfor-u-s-multinational-firms-thanks-to-trump/#16c1451f4e9f.

18 [美]拉娜·弗洛哈尔:《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尹芳芊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第129页。

19 Marco Rubio:American Investment in the 21st Century:Project for Strong Labor Market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May 15,2019,https://www.rubio.senate.gov/public/index.cfm?p=Press-Releases&id=FB4F11DB-F614-48EB-AAFA-3FC73A261D3D.

20 Joseph E.Stiglitz:“Is Stakeholder Capitalism Really Back?”,Aug.27,2019,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howsincere-is-business-roundtable-embrace-of-stakeholder-capitalism-byjoseph-e-stiglitz-2019-08?barrier=accesspaylog.

21 [美]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第130页。

22 同上,第116页。

23 陈琦:《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新解释》,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7—68页。

24 [美]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第13页,第38页。

25 同上,第4页。

26 同上,第69页。

第六章 保护主义能否重振美国

1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2版),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1—162页。

2 严荣:《国外经济民族主义研究述评》,《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期,第48页。

3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176页。

4 同上,第171页。

5 张少华:《汉密尔顿“工商立国”与杰斐逊“农业立国”之争》,《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第126—141页。

6 伍山林:《汉密尔顿经济战略思想与美国经济政策的历史逻辑起点》,《求索》,2019年第1期,第84页。

7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168页。

8 同上,第177页。

9 严荣:《国外经济民族主义研究述评》,第47页。

10 美国学者迈克尔·赫德森认为,二战以后,美国为维护和强化国际体系主导权,转而推行自由贸易,刻意删除了美国奉行保护主义的这段历史,保护主义、美国学派与美国经济崛起之间的历史联系因而成为经济学与历史研究的“黑洞”。可参见[美]迈克尔·赫德森:《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1815—1914)》,贾根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以及贾根良:《美国学派:推进美国经济崛起的国民经济学说》,《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11—125页。

11 倪峰、侯海丽:《美国高关税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基因》,《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第48—50页;姜达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渊源》,《西部论坛》,2012年第2期,第83—86页;王晓德:《美国早期历史上的经济民族主义及其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8—26页。

12 邓峰:《论美国关税法的演变》,《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期,第74页。

13 谈谭:《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及其影响》,《历史教学》,2010年第10期,第66页。

14 孙玉琴:《大萧条时期美国贸易政策与中美贸易》,《美国研究》,2012年第1期,第114—115页。

15 谈谭:《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及其影响》,第69页。

16 徐泉:《美国外贸政策决策机制的变革——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述评》,《法学家》,2008年第1期,第159—160页。

17 张龙:《世界贸易体制的历史反思——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4期,第76页。

18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211页。

19 胡加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国内法源流评析——兼评232条款和301条款》,《经贸法律评论》,2019年第1期,第8页。

20 所谓“快车道”授权,是指国会授权行政部门与外国政府进行贸易谈判,并承诺在不修改贸易协定的前提下,国会将在行政部门提交贸易协定的90天内就该协定进行整体投票,要么通过,要么否决。

21 张继民:《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特区经济》,2007年第5期,第16页。

22 仲鑫、金靖宸:《中国入世后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及对策》,《国际贸易》,2019年第2期,第25—26页。

23 Robert E.Lighthizer:“The Era of Offshoring U.S.Jobs Is Over”,The New York Times,May 11,2020,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1/opinion/coronavirus-jobs-offshoring.html.

第七章 分权因何成为制度缺陷

1 李秀红:《美国总统制确立的理论渊源及制度基础》,《学术界》,2015年第7期,第224页。

2 同上,第225页。

3 罗荣渠:《美洲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4 Samuel E.Morison,Henry S.Commager and William E.Leuchtenburg: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Volume one,Sixth E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69,pp.251-252.

5 张业亮:《奥巴马执政以来的美国联邦权和州权冲突》,《美国研究》,2015年第5期,第49页。

6 罗荣渠:《美洲史论》,第37页。

7 这一原则是1803年由美国最高法院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裁决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确立的。

8 罗荣渠:《美洲史论》,第36页。

9 当然,并非所有国家都天然形成两党制的政治版图,还存在一党执政、多党并存等不同状况。一个国家最终形成怎样的政党制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关于美国为何长期维持两党制,还有“选区制度决定论”“文化传统决定论”“社会共识论”“宗教容忍论”“政党忠诚论”等多种解释。可参见:宋秋娥、张兹暑:《中外学者论美国两党制何以长期存在》,《高校社科信息》,1999年第1—2期,第7—10页。

10 曹绍濂:《美国政治制度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4页。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前辈刘绪贻先生在为此书所做的前言中,将其称作“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研究美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11 同上,第46页。

12 英文书名为Congressional Government:A Study in American Politics,中译本见[美]伍德罗·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黄泽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

13 [美]伊多·奥伦:《美国和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对手和美国政治学的形成》,唐小松、王义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52页。

14 王希:《威尔逊与美国政府体制研究——〈国会政体〉的写作与意义》,《美国研究》,2019年第4期,第144—146页。

15 同上,第143页。

16 余志森:《美国通史第4卷: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8—559页。

17 同上,第564页。

18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第199页。

19 石庆环:《20世纪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对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2期,第14页。

20 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8—451页。

21 同上,第454—455页。

22 同上,第456—457页。

23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51—352页。

24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第6卷:战后美国史(1945—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25 谭融、于家琦:《美国联邦制的发展沿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6—17页。

26 以首席大法官的名字命名其任职时期的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法院研究中的常用方法。1986年6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名当时作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任大法官的威廉·伦奎斯特为首席大法官。三个月后,提名在参议院通过,伦奎斯特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十六任首席大法官。1991年,克拉伦斯·托马斯大法官进入最高法院,伦奎斯特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保守的5票多数,从而形成以保守著称、在推动“新联邦主义”方面比较积极的伦奎斯特法院。参见胡晓进:《美国伦奎斯特法院保守性初探》,《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30页。

27 张业亮:《奥巴马执政以来的美国联邦权与州权冲突》,《美国研究》,2015年第5期,第52—53页。

28 爱德华·卢斯:《美国两党制已名存实亡》,《金融时报》中文网,2017年9月21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4396?adchannellD=&full=y&archive。

29 付随鑫:《美国的“深层国家”及其与特朗普的矛盾》,《当代世界》,2017年第5期,第30—33页。

30 曹绍濂:《美国政治制度史》,第61页。

第八章 到底是谁在统治美国

1 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政治文献中,“纯粹的民主”“单一的民主”“单纯的民主”“完全的民主”“过度的民主”是反复出现的概念,且基本上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参见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0—157页。

2 有关美国精英主义的研究,可参见[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路易斯·舒伯特:《民主的反讽:美国精英政治是如何运作的》,林朝晖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

3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第130—157页。

4 罗荣渠:《美洲史论》,第33页。

5 同上,第41—42页。

6 [美]赫伯特·J.斯托林:《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宪法反对者的政治思想》,汪庆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7 [美]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何希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8 张兹暑:《美国政党分肥制述略》,《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第1期,第9页。

9 同上,第9—10页。

10 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第6—7页。

11 同上,第7—8页。

12 同上;张亚红、王秋石:《美国两次镀金时代及其后的治理转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37页。

13 [美]加里·纳什等编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下卷)》(第6版),刘德斌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4页。

14 同上,第615页。

15 同上,第614页。

16 国内有关美国垄断财团的研究,可参见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编:《美国垄断财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龚维敬、甘当善《美国垄断财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经济研究所编著:《垄断·财团·大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本书在此处关于美国垄断财团的论述,主要是参考了上述这些前辈的研究成果。

17 有关“公司共同体”,可参见[美]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公司富豪的胜利》(第7版),杨晓婧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

18 徐彤武:《“外围团体”对2012年美国大选的影响》,《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第33页。

19 巴克利当时是来自纽约州的保守党参议员(1971—1977),是国会中很少的第三党议员,是诉讼的主要发起者之一;瓦莱奥当时是代表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选举委员会委员。

20 倪春纳:《“金主政治”是如何形成的——美国竞选资金改革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0期,第130页。

21 徐彤武:《“外围团体”对2012年美国大选的影响》,第35页。

22 除正文中提到的两个重要判决外,还有其他一些对美国选举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司法判决。例如2008年在“戴维斯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中,最高法院推翻2002年《两党竞选改革法》中的“百万富翁修正条款”——这一条款原本规定,应提高利用公共资金竞选的候选人与自我筹资的候选人展开竞争时所能接受的捐款上限。

23 该书中文版由新星出版社于2018年4月出版,译名为《金钱暗流:美国激进右翼崛起背后的隐秘富豪》。

24 Sabrina Tavernise:“Will the Coronavirus Kill What's Left of Americans'Faith in Washington?”,The New York Times,May 23,2020,https://www.nytimes.com/2020/05/23/us/coronavirus-government-trust.html.

25 George Packer:“We Are Living in a Failed State:The coronavirus didn't break America.It revealed what was already broken”,The Atlantic,June 2020 Issue,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20/06/underlying-conditions/610261/.

第九章 美国社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

1 关于白人至上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当代表现,可参见李庆四、翟迈云:《特朗普时代美国“白人至上主义”的泛起》,《美国研究》,2019年第5期,第103—120页。

2 杨生茂:《美国南北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62页。

3 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896年做出的裁决。

4 英文书名为The Warmth of Other Suns,中文版见[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他乡暖阳:美国大迁徙史》,周旭译,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年。

5 可参见胡锦山:《美国白人种族主义与“逆向歧视”》,《世界民族》,2008年第3期,第11—22页。

6 何晓跃:《美国少数族裔人口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9期,第34—35页。

7 可参见梅祖蓉:《美国种族主义“正当性”的来源与建立》,《世界民族》,2015年第4期,第1—11页;王业昭:《人种同源还是人种多元?——论美国种族主义思想的“科学化”进程》,《世界民族》,2018年第6期,第21—28页。

8 [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他乡暖阳:美国大迁徙史》,第9页。

9 姬虹:《美国居住区种族隔离现状、特点和形成机制研究——兼对近期美国种族隔离政策的评析》,《世界民族》,2019年第4期,第9页。

10 孙群郎:《美国金融机构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世界民族》,2016年第5期,第27—36页。

11 [美]理查德·罗斯坦:《法律的颜色:一段被遗忘的美国政府种族隔离史》,王志欣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

12 陈迹:《当代美国政治的“种族化”现象探析》,《美国研究》,2019年第4期,第46页。

13 朱世达:《关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演变与思考》,《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第44—45页。

14 [美]迈凯耳·哈林顿:《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卜君、金如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19页。

15 王永红:《美国贫困问题与扶贫机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0—41页。

16 同上,第43页。

17 [美]霍华德·丘达柯夫等:《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熊茜超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99—300页。

18 [美]厄尔·怀松等:《新阶级社会:美国梦的终结?》(第四版),张海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12页。

19 [美]艾米·戈德斯坦:《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美]J.D.万斯:《乡下人的悲歌》,刘晓同、庄逸抒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美]马修·德斯蒙德:《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力》,胡谆、郑焕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美]罗伯特·D.帕特南:《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田雷、宋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

20 孙寿涛:《中产阶级理论的破产与“美国梦”的破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9期,第70—75页。

21 上一节论述的是非洲裔美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地位,有关非洲裔美国人群体的内部分化,可参见嵩琨:《试论后民权时代美国黑人的阶层分化和族裔特征》,《国际论坛》,2011年第4期,第67—72页。

22 爱德华·卢斯:《书评:特朗普与美国民主的命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8年1月9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001?a dchannellD=&full=y&archive。

23 爱德华·卢斯:《美国新阶级战争》,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6年4月7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6962?adchannellD=&full=y&archive。

第三篇 新一轮世界危机与美国的前途命运

第十章 世界危机到底因何而来

1 王中保、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体系的构成与发展》,《经济纵横》,2018年第3期,第1页。

2 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流派在分析危机成因时的切入角度并不相同。在认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危机形成最根本原因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还分别从生产的计划性、再生产的比例失调、消费能力不足、利润率下降、固定资本更新等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在笔者看来,这些角度之间并不矛盾,完全可以汇成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本书在此处试着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切入,并把其他理论流派的解释也融进来。

3 可参见江华:《沃勒斯坦的资本积累论评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74—79页;[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欠发达理论批判》,杨明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4 [韩]丁声振:《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作为一种世界市场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第44—45页。

5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姚乃强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或参见王荣欣:《阿瑞吉的经济社会学研究:金融化与资本积累的系统周期——兼评〈漫长的20世纪〉》,《社会发展研究》,2019年第2期,第210—220页。

6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257页。

7 刑天才等:《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的视角》,《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11期,第21—29页。

第十一章 世界危机与主导国的兴衰

1 张健:《近代西欧历史上的泡沫事件及其经济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4期,第104页。

2 [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二版),徐子健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228—229页。

3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罗伯特·Z.阿利伯:《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第140页。

4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207页。

5 张健:《近代西欧历史上的泡沫事件及其经济影响》,第106页。

6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罗伯特·Z.阿利伯:《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第195页。

7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191页。

8 同上,第190页。

9 [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年,第362页。

10 同上,第400页。

11 同上,第375页。

12 同上,第405页。

13 [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年,第665—670页。

14 同上,第679页。

15 [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二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第161—162页。

16 同上,第161—162,第215页;[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196页。

17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198页。

18 [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二卷上册),第15页。

19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199页。

20 同上,第205—207页。

21 [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二卷上册),第234页。

22 同上,第237页。

23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208页。

24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24—25页。

25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宋承先、洪文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48页。

26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32页。

27 同上,第43页。

28 同上,第39页。

29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第403页。

30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第30页。

第十二章 “美国周期”的形成与发展

1 张友伦主编:《美国通史第2卷: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9—274页。

2 丁则民主编:《美国通史第3卷: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1—83页。

3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第297页。

4 罗荣渠:《美洲史论》,第76页。

5 刘晓君:《福特制(Fordism)的百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3期,第62—63页。

6 谢富胜、黄蕾:《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第37页。

7 唐思文主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与借鉴》,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第52—53页。

8 同上,第59—60页。

9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257页。

10 李连波:《利润率动态、新自由主义与美元霸权——美国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形成机制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3期,第175页;白钦先、薛誉华:《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演进——美国银行业百年并购的回顾与启示》,《国际金融》,2001年第5期,第60页。

11 [美]艾伦·格林斯潘、[美]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繁荣与衰退》,第316—320页。

12 王铁军:《时空修复、积累模式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际经贸探索》,2015年第4期,第34—35页。

13 [日]渡边雅男、高晨曦:《试论日本经济的金融化》,《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6期,第66—87页。

14 [美]威廉·K.泰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金融犯罪》,王燕译,《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7期,第70—71页。

15 吴茜:《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方式与金融垄断帝国主义》,《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第22页。

16 谢富胜、匡晓璐:《金融部门的利润来源探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第69页。

17 苏格:《美国“参与和扩展”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位》,《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26页。

18 张彤玉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97页。

19 同上,第99—100页。

20 [美]罗伯特·布伦纳:《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上)》,孙宗伟、许建康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2期,第18—19页。

21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罗伯特·Z.阿利伯:《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七版),第351页。

22 同上,第9页。

第十三章 正在到来的新一轮世界危机

1 关于美国政府的调查报告,可参见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美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俞利军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2 陈晓亮等:《美国房地产泡沫、世界经济不平衡与金融危机——兼驳金融危机根源外部论》,《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第64页;惠宁、何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基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分析》,《学术月刊》,2009年第6期,第77—79页;梁亚滨:《霸权的代价——从美国霸权衰落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5期,第31—34页。

3 张军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能够成功吗——基于利益集团视角的分析》,《财经科学》,2012年第1期,第27页。

4 朴英爱、田彪:《〈多德-弗兰克法案〉与特朗普政府金融监管改革》,《亚太经济》,2017年第5期,第86页。

5 王欢星:《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及其修订对金融稳定有效性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0期,第114—118页。

6 李宏谨:《全球金融危机十年:经验、教训与启示》,《金融评论》,2018年第5期,第39页。

7 张晨、冯志轩:《再工业化,还是再金融化?——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的实质与前景》,《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6期,第171—189页;许平祥、周鑫:《再工业化,还是再金融化——基于美国经济“二元化”的视角》,《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6期,第84—92页。

8 段彦飞:《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美国研究》,2008年第4期,第53—64页。

9 James McBride,Andrew Chatzky,and Anshu Siripurapu:“The National Debt Dilemma”,April30,2020,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national-debt-dilemma.

10 朱颖、王玮:《解析美国国债上限的历史演变》,《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第23—24页。

11 戴维斯:《管理新冠债务是未来10年的关键任务》,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20年6月22日,www.ftchinese.com/premium/001088234?exclusive。

12 李雪莲、魏民:《美国国债危机与解决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第118页。

13 黄奇帆:《美国政府债务的演变格局和风险含义——金融危机十周年反思》,《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1期,第6页。

14 倪峰:《失衡与分裂——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政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第62页。

1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9—2020》,北京:时事出版社,2020年,第49页。

16 2020年年初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制作了一部名为《美国的大分裂: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的纪录片,很好地讲述了美国政治与社会的高度撕裂,建议观看。

17 唐慧云:《种族主义与美国政治极化研究》,《世界民族》,2019年第2期,第20页。

18 在此方面,中国学者王湘穗在多年前就做过很好的分析,参见王湘穗:《美式全球化的终结与世界体系的未来》,《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3期,第16—36页。

19 刘迎秋:《国际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反思》,《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