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泡沫”与世界危机的雏形

“郁金香泡沫”与世界危机的雏形

1637年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危机是很多人熟知的,它被认为是现代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破裂事件,也是典型的因资本积累过剩而导致的主导国国内危机。

16世纪中叶起,郁金香这种百合科植物经由土耳其引入西欧,因其十分娇艳而受到各国尤其是荷兰上流社会的喜爱,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又因其不易繁殖、数量稀少而价格不菲,故而成为金融炒作的对象。尤其是一些因感染某种花叶病毒而产生变异的郁金香球茎,开出的花朵格外妩媚动人,更加受到金融资本的追捧。从1636年10月开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大幅攀升,短期内价格就被拉高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最贵的郁金香价值10头牛外加一辆崭新的马车、两匹灰马和一套完整的马具。1疯狂的金融炒作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者,甚至还为此形成了专门的郁金香期货市场,并形成一系列在此后几百年里反复出现的复杂金融操作。2但当其价格已经高得离谱时,“郁金香泡沫”就像我们此后常常见到的那些泡沫危机一样,都要因各种缘由而最终归于破裂。这就是著名的“郁金香泡沫”危机。

“郁金香泡沫”危机的前提是资本积累过剩。荷兰出现资本积累过剩,首先要归因于荷兰经济的长期繁荣。作为当时的国际体系主导国,荷兰掌控着国际贸易与金融体系的运转,有能力在短时期内就汇聚起巨额财富。大商人们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不知道大把的钱该怎么花,就连小城镇的生意人、小饭店老板和园艺家们,也因涓滴效应而拥有了不少“闲钱”。3但荷兰国家规模小,没有什么经济纵深,吸纳剩余资本的能力十分有限,那时国际贸易的规模通常也比较固定,不是说扩大就能扩大的,无法吸纳更多剩余资本。大量的“闲钱”没处可去,要么被用于国内奢侈消费,要么走对外借贷的路,要么走金融投机的路。“郁金香泡沫”危机,便是金融投机造成的恶果。

对荷兰的国际主导地位而言,“郁金香泡沫”危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荷兰国际体系主导权出现松动的最早期预警信号。此后的荷兰,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金融化的不归路。从那时起,在荷兰国内,“去工业化”(虽然这时并没有什么复杂高端的工业)进程加速发展,富裕的荷兰人开始越来越多地买房置地,消费主义文化泛滥,奢靡之风盛行,特权阶层随之增多,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国家治理体系日趋失衡,经济危机扩散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而政治家安于现状,只顾眼前利益,失去战略远见。4对外,荷兰则越来越多地向其他后发国家借贷或投资,充当起不劳而获的“食利者”角色。其他后发国家则用从荷兰那里借来的钱,或者加快自身经济发展,或者发展军事力量,继而用不断壮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去蚕食荷兰的国际贸易份额,或者干脆赖账不还,让荷兰蒙受巨额损失。

在“荷兰周期”的后半段,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聚集了大量剩余资本,它们不仅在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荷兰兴风作浪,而且还将眼光投向了其他后发国家。因此,当投机套利活动随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而越发频繁时,经济危机的范围也就逐步蔓延到国际层面,从荷兰的国内危机发展为冲击多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危机,而作为当时重要后发大国的英国和法国,自然首当其冲。这突出表现为金融史研究领域的两个经典案例——18世纪10—20年代的“南海泡沫”危机和“密西西比泡沫”危机。

18世纪头10年的英国,由于人们对英国经济前景的普遍乐观预期,以及国内国际市场上存在大量剩余资本,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度飙升至每股1000英镑以上,形成巨大的金融泡沫。而后,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又导致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被直接戳破,导致南海公司在1720年倒闭,重创英国金融业。这就是“南海泡沫”危机。“南海泡沫”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失,使英国政府和民众到了谈“股”色变、因噎废食的程度。英国政府1720年制定《泡沫法》,在其后近一个世纪里都禁止设立股份公司,结果严重制约了英国金融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资本积累过剩,同样冲击到法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密西西比泡沫”的破灭便是例证。为解决国家融资问题和恢复国家经济活动,法国政府于1717年组建密西西比公司,并将殖民地的垄断贸易权授予该公司。在极度乐观的盈利预期下,该公司股价从最初的每股150里弗尔飙升至每股10000里弗尔。但是,出售股票所获的收益并没有像该公司承诺的那样去开发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遍地黄金”,而是被用来偿还王室债务。由于法国纸币发行过于泛滥,一些精明的投机者对法国金融形势越发感到不安,悄悄将投机所得兑换成贵金属并偷运出境。这逐步引发人们的信心赤字。当密西西比公司的高股价再也无法维持时,就必然出现股价崩盘、泡沫破裂并引发金融危机,导致法国银行业在民众中彻底失去公信力,并间接影响到法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5

英国的“南海泡沫”危机与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危机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方式联系在一起。在当时,手持大量闲置资本的英国人大量涌入巴黎,现场认购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同时,来自大陆国家的投机者,也在抢购南海公司股票。这种投机行为逐步发展到盲目和疯狂的地步,“当其他所有人都发疯时,我们只能效仿他们”。6这进一步说明,无论是资本积累过剩还是由此形成的经济金融危机,都是在各国之间相互传染的。

在荷兰主导国际体系的时期所爆发的上述国内和国际危机,还算不上具有世界级的规模和世界性的影响,毕竟此时参与现代国际体系的国家数量有限,大部分国家仍然不具备现代国家形态。因此,无论是危机的升级还是扩散,都还只是世界危机的雏形和预演。尽管如此,这些危机的爆发依然意味着主导国进入由盛转衰的历史轨道,意味着大国竞争的升级和国际权力转移的加速。四次英荷战争中荷兰的节节败退、江河日下,以及18世纪末法国对荷兰的占领,宣告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荷兰周期”正式终结,荷兰的国际体系主导国地位也随之被英国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