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带”与“锈带”长期并存

“脑带”与“锈带”长期并存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制造业呈现衰落苗头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试图将引领新一轮技术创新、推动“再工业化”、重振美国制造业作为施政的重中之重。1977年,卡特政府便提出“再工业化”主张。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提出《80年代经济增长和稳定战略》和《经济复兴纲领》。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纲领性文件,这两份文本的核心内容也是“再工业化”。里根政府为此还专门组建“产业竞争力委员会”,以应对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压力。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上台后,也提出旨在加速技术创新的《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伙伴计划》《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进一步加速了美国制造业振兴进程。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紧迫感转化为看似大刀阔斧的行动。2009年上台的奥巴马总统除了充当“危机总统”、在金融危机中“力挽狂澜”外,也将重振美国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作为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举措。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以签署《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为标志推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战略。2009年12月,奥巴马政府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在深入分析美国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的7个方向:一是加强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针对制造业工人的教育培训;二是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高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性;四是加强宏观协调,强化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五是加大对铁路、公路、机场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便于制造业发展;六是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七是全面优化美国国内营商环境。2010年,奥巴马总统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未来5年的“出口倍增计划”。2010年8月,奥巴马总统签署《2010年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授权为美国制造业提供170亿美元投资,并下调美国国内企业所得税税率。2011年2月和6月,奥巴马政府分别发布《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和《先进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并于2011年年底设立“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专司“重振美国制造业”战略的制定与执行。2012年2月,总统行政办公室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公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规划》,正式将先进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同年3月,奥巴马政府再次提出政府与企业、大学和社区共同建立“全国制造业创新研究网络”的倡议,提出由联邦政府出资10亿美元,在10年内创建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2013年,奥巴马政府又提出10年内创建4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的倡议。32

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通过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税收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制造业企业回流,沿着前任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思路继续前进,甚至以恐吓的方式要求通用汽车公司等企业将就业机会留在国内。2018年10月,特朗普政府又发布《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先地位的战略》报告。在这一报告中,特朗普政府高度强调了先进制造业对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的重大意义,向外界展示了美国引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美好愿景,并列举出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的三大目标和具体战略规划,内容涉及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教育培训和扩展国内制造业供应链等内容。

当前,这些举措仍处于不断展开的阶段,显然还不是对其实际效果做出定判的时候。如果我们既考虑到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决心,也考虑到美国在创新应用和产业转型方面的多方面制约,就更难得出简单甚至“一边倒”的结论。在未来几十年的美国工业体系中,由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出的“脑带”,以及因传统制造业衰落而遗留下的“锈带”,恐怕都将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新旧产业之间的复杂纠葛目前才刚刚开始,未来怎么博弈还很难说。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正像荷兰和英国当年遇到的那样,如今的美国想要通过搭乘新一轮技术创新快车扭转衰落局面,难度注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