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是一种“模式创新”
与英国主导国际体系的模式相比,美国借助跨国公司对国际经济体系的掌控,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跨国企业的垄断程度更高。在英国的主导阶段,其国内工业的垄断程度是比较低的。这意味着英国对外贸易与投资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分散和多元的。相比之下,主导阶段的美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形成了相当高程度的垄断,少数巨型跨国企业掌握了美国经济命脉和对外经济活动的控制权。
内战前后的那段时期,美国大部分经济活动仍是由单个业主或几个合伙经营的小型企业进行的。而后,在1865—1905年的这40年中,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很多单个组织被联合或合并为单一的托拉斯或控股公司。从单个企业、合伙制到托拉斯,再到控股公司,这个由小型自由资本到大规模垄断资本的发展过程,就是美国企业不断兼并的过程、美国经济垄断不断加深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控制美国经济命脉的大型财团。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轮兼并主要是“横向兼并”,即同类企业之间的兼并;1925—1930年发生了第二次大规模兼并,其特点是“纵向兼并”,即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并,如冶炼和加工业的合并;20世纪60—70年代第三轮大规模兼并的特点是“混合型兼并”,即性质不同、互不关联的企业兼并。1至此,几大财团对美国经济分而治之的版图已趋明朗,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第一花旗银行、波士顿财团、杜邦财团、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得克萨斯财团十大财团已经牢牢控制了美国经济。1974年,美国最大的220家大公司中,明显属于十大财团的就有160多家。220世纪80—90年代,美国掀起新一轮兼并浪潮,在这一轮兼并中,金融机构更深度参与其中,兼并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不断兼并,美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实现了很高程度的垄断。
二是跨国企业的活动范围更广。毫无疑问,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其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重点地区便是其海外的核心利益攸关区。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但其真正的势力范围其实并未到达全球层面,而美国在成为新的主导国之后,将国际经济体系真正拓展到全球层面,并且投资领域也大大拓展,将世界现代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870年以前,英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其他欧洲国家;1870年以后,则更多地流向美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对维持英国殖民体系至为关键的后发地区。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流向自然资源和公共事业,特别是铁路建设。满足新定居点人口和开发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吸收了英国的对外投资。3而后,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在上述各地区的投资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随后又遭遇来自美国的强力竞争,投资收益变得越来越有限了。
美国的私人资本早在1850年就开始在英国投资设厂,这可被视为美国跨国公司的雏形。至19世纪80—90年代,美国已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掌控和新产品开发,把几个国家的加工制造和销售联结起来。美国跨国公司走出国门的最初目的是接近市场;而后,随着原材料供应问题尖锐化,确保原料和能源供应也成为重要动机。从19世纪中叶美国跨国公司最初走出国门一直到冷战结束的这一百几十年时间里,欧洲、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始终是美国跨国公司活跃的重点区域。
一战前,美国跨国公司主要在欧洲、墨西哥和加拿大活动;一战期间,中美洲和南美洲成为新热点,同时美国开始向亚洲进军。例如,1914年,纽约美孚石油公司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政府达成协议,在中国直隶省和山西省钻探石油,结果是两年后一无所获,中国政府偿还54万美元了事。20世纪20年代,美国石油公司开始进入中东,并很快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等国站稳脚跟。二战后,美国对外投资加速发展,1950年对外投资额为117.9亿美元,1960年为318.2亿美元,1970年为781.8亿美元,至1980年对外投资总额已达到2154亿美元。420世纪80年代,东亚各国成为投资新热点;冷战结束后,随着一系列转型国家从苏联脱胎出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美国跨国公司更是掀起了一波对外投资热潮,从而在21世纪初终于形成了真正的全球产业布局。与英国一样,美国跨国公司的地理扩张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之间有着很大的重合和相互支持关系。美国跨国公司的商业利益拓展到哪里,美国的政治和安全势力就拓展到哪里,反之亦然。
跨国公司这种“模式创新”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效率更高。由于国内和国际垄断,它可以有更丰富的资源获取方式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意味着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大的规模,自然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其次是利润更高。由于对外投资范围更大、领域更广、规模更大,更多国家和更多生产要素参与这一体系,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体系纵深比英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大得多,利润空间相应地也大得多。其三是控制力更强。借助跨国公司,美国可以对各地的原材料供给和生产活动有更强的把控力,对国内商品的供给更稳定,不会像衰败阶段的英国那样既受制于进口来源的不稳定,又受制于严重的国际价格波动。当美国的跨国公司进入世界各地时,也顺便传播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因而以相当隐蔽和间接的方式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予以策应。为营造更有利于商业扩张的外部环境,美国甚至还对各国的制度和政策进行干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