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造就了现代美国
毋庸讳言,美国的制造业起源于对英国的模仿。21世纪的美国经常强烈指责其他国家不尊重美国知识产权,但它实际上只是在重复着200多年前英国对美国的批评论调。在英国仍严禁本国熟练工匠出国和本国“先进”机器出口的1790年,美国成功争取到了“高科技人才”塞缪尔·斯莱特从英国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斯莱特凭借对英国新式纺纱机的准确记忆,在美国成功复制了这一先进技术并开设工厂,使美国棉纺织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斯莱特因此成为美国的“制造业之父”。1在1825年英国解除了针对先进机器和图样的出口以及熟练技术人员外流的禁令之后,美国开始从英国更大量地引进纺织、采矿、冶炼技术,并在工厂结构和生产工艺方面积极模仿英国,初步建立了本国工业体系,为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升级奠定了基础。
美国与英国的禀赋差别巨大,美国注定不会一直对英国亦步亦趋。除了国土的广袤和资源的丰富,19世纪美国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劳动力相对稀少及其太过突出的流动性。人们到处寻找机会,很少有人愿意终其一生在一个地方的一个岗位上工作。这种状况为美国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刺激。为应对劳动力相对短缺及流动性巨大的问题,美国的制造业并不建立在人的专业性上(即通过师徒关系维系技艺传承),而是建立在机器的专业化之上。埃利·惠特尼的“通用制”即“标准化生产”,便体现了这种思路。这种依靠铣床的大规模流水化生产,价格固然是高昂了些,却能在战争爆发时迅速满足对武器装备的大规模需求,并提供便捷的部件替换服务,因而彰显出巨大的先进性。
同时,在通过模仿为本国工业体系奠定了雄厚基础后,一股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培育出大量敢于冒险、乐于投机、不安于现状、富有想象力的创新发明者,他们有的是独立的小企业主,有的是企业合伙人,怀揣着创建大公司的梦想,积极进行各种有利于提高效率或可能转化为流行消费品的发明创造。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与当时英国日趋保守的社会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大量熟练技术工人也从欧洲来到美国寻找更好的经济机会,他们为美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繁荣亦做出重要贡献。就此而言,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是有必然性的。
在美国,既鼓励和保护技术创新又有利于创新成果推广运用的专利制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专业申请费用非常低廉,只相当于当时英国专利申请费用的5%。这种低门槛保证了很多只有小学和中学文化程度的人或者低收入者也可以申请专利。任何专利发明的详细说明都要立即公开,各方可通过许可的方式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地实现专利技术的交易。19世纪末大量技术创新发生在美国而没有发生在欧洲,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美国的这种既保护技术创新又便于创新转化的专利制度。在此方面的著名案例是:1876年伊莱沙·格雷和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都到专利局注册他们的电话技术。贝尔早到了几个小时,因此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格雷晚到几个小时,则两手空空、一无所得。而在此几年前,安东尼奥·梅乌齐实际上早已开发出自己的电话版本,却因承担不起意大利的专利申请费用,只能将如此伟大的发明束之高阁,最后眼看着美国人摘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桂冠。2
美国内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国内的技术创新呈现跳跃式增长态势,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3一系列对美国经济形态乃至世界经济形态和整体面貌影响至为深远的重大发明,如电灯(1879年)、电站(1882年)、电话(1876年)、内燃机(1879年)等,都出现在这一时期。贝尔、爱迪生等发明家的天才设想如魔法般变成现实,他们成为快速致富的大企业家,并把美国带入“发明的国度”。4他们的故事对于那些白手起家的青年人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虽然像爱迪生那样通过发明创造彻底改变社会地位的人是少数,但毕竟这一时期许多制造业企业都是由最初的普通劳动者创立的。创办自己的企业、成为一名企业家,这是成功的标志;胸无大志地甘愿做一个小员工,放弃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则被视为道德沦丧的表现。
经过南北战争后三代人的努力,“美国经济成功地从农业经济转型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具创新性的制造型经济”。5在钢铁冶炼方面,在电力推广与电器的发明使用方面,在内燃机的普及应用方面,以及在以报纸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业方面,美国都一马当先、势不可当。1859—1914年,美国制造业价值增加了近18倍,1840年美国工业制成品价值在全球处于第五位,1894年上升至第一位。1894年,美国生产了相当于英国的2倍、全欧洲国家的一半的工业品。“美国制造”成了品牌,不仅在国内实现进口替代,而且大量物美价廉的美国商品迅速充斥外国市场。6借助一系列技术创新,作为后发国家的美国成功实现对英国的超越,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领头羊。在经历20世纪初的一战洗礼后,美国进入了“繁荣的20年代”,开始进入消费型社会,各类生活物资日益富足,民众生活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特征,这标志着美国建设现代国家取得重大成就。
在度过“大萧条”和二战后,美国制造业的优势更加突出,在制造业的每个领域几乎都是最大的商品生产国。7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得到进一步改善。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农民家庭还是在烧木柴炉子烹饪,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用水盆洗衣服;到60年代,一个中等收入的典型农民家庭已经有了现代化市郊家庭使用的一切设备,包括电话、收音机、彩色电视机、空气调节器、真空吸尘器、洗碟器、洗衣机和衣服干燥器以及全套电气化厨房设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