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底”到“弓弯”

从“平底”到“弓弯”

生前与死后都穿着这些鞋子的15世纪江苏女墓主,我们对她的生平一无所知。不过,她的服饰遗物,从女性足服演化的脉络来看,仍然诉说了一段有意义的历史。她那双窄身、尖头、平底的鞋子,其式样常见于宋、元两代缠足初兴的阶段,而且显然延续到了明代初期和中期。 (5) 这个时期出土的女性足服(见图十六),分为两种亚型:其一,就如同这里描述的江苏女墓里的鞋式一般,形状宛如皮划艇(kayak,译按,源出因纽特人,也常译作独木舟;此处译为皮划艇,以与canoe区别),鞋身窄滑、尖头微微朝下;其二,形状像是独木舟(canoe,译按,源出印第安人),鞋首高翘,由于脚尖上扬的特征,这类鞋子有时也被称作“凤头鞋”。

前者的美学诉求,在于营造出一种优雅的纤直感;后者则通过鞋尖的曲线弧度,吸引目光焦点,其翘起的程度,有时甚至夸张地高达7公分(2.8英寸)。虽然“弓鞋”只是一个总称,泛指各式配合缠足而穿的鞋子,不过,这个名词的源头,说不定与这种弯头鞋式有关。 (6) 不论是哪一种鞋式,13—15世纪的足服,其长度范围为13—22公分(5.2—8.8英寸)——就后世的标准来看,绝不算小。

这两种鞋子的特色主要还在于鞋底:不管是窄身还是厚底,它们的鞋底都是平坦的;因此,体重平均分布在脚底板上。布质鞋底通常扮演软垫的角色,使穿着者踩踏地面时较为舒适:我所检视的那双鞋子,其底部就有卷曲状的纤维;其他例子还包括了一双出土于江西南城的绣花鞋,属于明代皇室王妃孙氏(1543—1582)所有(见图十六:7)。这双鞋子的黄锦鞋面长13.5公分(5.4英寸)、宽4.8公分(1.9英寸),缝在一块厚底之上,厚底高1.5公分(0.6英寸),由一叠棉布制成;鞋内加上一块鞋垫作为补强之用,其材质则为绒缎纤维。 (7) 因此,尽管外观看来极为精巧,这些鞋子的制作,主要还是为了辅助双脚的走路功能。

我们在第四章里已经指出,12世纪下半叶的学者张邦基将“弓弯”视为缠足的关键性指标。13、14世纪的学者在其起源论述里,也特别强调“弓纤”形状。不过,我们应该避免拘泥于字面意思,因为“弓足”只是一个总称,其中包含了各种形状和弯曲弧度。最有可能的是,状似皮划艇的鞋子,以及状似独木舟的鞋子,之所以在形状上有所差异,乃是因为它们对应于两种不同的缠足方式。前者要求紧缩脚趾的伸展,其方式可能是将拇指之外的四个脚趾向下弯折。根据一项轶事,南宋理宗(1225—1264在位)的宫妃们因“束足纤直”,而被戏称为“快上马”。在第四章里,我们也谈到了明代学者杨慎在其叙述的梁女莹故事里,将她的脚形容为“底平指敛”。 (8) 在这些例子之中,“弓足”这个词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她们的缠足,其实维持着平直的形状。

相对的,状似独木舟的鞋子,则可能伴随着脚尖向上缠裹的方式,如此才能与上翘的鞋尖搭配。关于这种缠裹风格,南宋时期两位女士的陪葬品,都提供了物质上的证据,虽然证据力还不是那么充分,但仍颇具暗示性。首先是一名皇室宗亲的妻子,她的名字是黄升(1227—1243),死后葬在福州近郊,出土时,筋肉均已腐朽分解,但脚骨仍包裹在一条长长的素色纱布之中。她的16双袜子,包括穿着的一双和放在包袱里的15双,脚尖部位均为翘突形状;同样的,她的六双鞋子,包括脚上的一双和包袱里的五双,亦均为翘头鞋(见图十七)。黄升的父亲黄朴当时任职“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使”,掌管泉州对外贸易大权。她的随葬品包括了各色服饰201件和丝织品布料153件,证实了当时的福建沿海乃是丝绸制造中心和时尚中心的说法。 (9) 翘头鞋从当时国际时尚的角度来说,或许只能算是一种奇装异服,不过那些朴素的袜子,其制作却是基于穿着者的舒适考量。因此,将袜子设计成脚尖翘突的样式,除了配合脚身形状之外,看不出有其他可以相信的理由。

更具说服力的,是江西德安出土的周氏(1240—1274)遗物。周氏的父亲和丈夫都是文官。她的尸身保存完好,从一张剥除衣物之后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她的脚尖向上翘起。发现墓室时,她的脚上缠裹着浅黄色罗纱脚带。此外,跟黄升一样,周氏脚上穿着的罗纱袜子和鞋子,以及随葬的七双袜子和七双鞋子,脚尖也都上翘。 (10)

这两位女士在足服式样上的相似性,意味着脚尖上翘可能在13世纪中叶起,已经成为区域性的时尚。 (11) 至于在南宋时期,在东南以外的地区有没有缠足,以及缠裹式样和技术有没有分歧,有待借助今后可能陆续自其他区域出土的文物方可研判。从迄今所发现的两类足服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权宜的结论: (12) 从宋、元两代至明代初期,缠足的目标是使脚身显得更窄,脚尖显得更尖。在一些例子里脚趾部位向上翘起,在别的例子里则是向下内折,不过上翘也好,内折也好,脚身都没有被弄成弓形。平底乃是常态。不算小的鞋子,以及选用比棉布还不牢固的丝帛作为这两位宋代女士的裹脚布材料,都说明了在缠足的萌芽阶段里,缠裹的紧度相对较为宽松,在这个时期,缠脚所标示的,与其说是吃苦耐劳的作业,还不如说是贵族式的优雅精致。

现代的观察者把追求过度纤小的缠足,以及因此造成脚背凸起的弓形——美其名曰“三寸金莲”——预设为一种恒常不变的特质。事实上,这种情形只发生在缠足历史的后期,也就是说,这是直到16世纪高底鞋式兴起,才产生的一种趋势。我们曾在第四章讨论过余怀(1616—1696)的《妇人鞋袜辨》一文,该文提到,苏州妇女追求时髦,她们喜爱的弓鞋鞋底,以香木雕凿而成,表面围以精致绫罗;对于此一新奇的高底制作,余怀评论道:“前古未闻,于今独绝。” (13)

足服加上高底之后,带来一种新的视觉乐趣,如同清初学者刘廷玑(1653年生)所说明的:“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 (14) 在上一章里,我们曾看到,明末清初的赏玩家李渔也发出类似的评论:高底鞋很明显地在视觉上占了便宜,结果,真正拥有纤小双足的妇女,反而宁可穿着平底鞋,免得遭人冤枉为作假。高底的诞生,意味着在晚明时期,社会上追求小脚微型化的风潮,已趋白热化。

高底的作用不仅是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它还使得缠裹方法为之改变,并被贴上一个看似自古而然的“弓足”标签。除了将四趾向内弯折之外,增加高底还使得跖骨和相连的楔状骨的骨盘向上推挤,导致脚背的中央隆起成弓形(见图三A)。脚后跟到拇指尖的距离于是大幅缩短。弯曲成弓形的结果是,脚背上控制脚趾的肌腱和伸张肌不但被绷得紧紧的,控制的力道也减弱了。一如人们惯常想象的那样,跖骨逐渐萎缩,不过这并不至于造成骨折。第五跖骨向脚跟骨挤压之后,慢慢地在足心形成了一道凹缝,其侧即为厚厚的肉趾。这道凹缝成为宣泄情欲的所在:当赏玩家李渔吹嘘他对大同名妓小脚的体验,说道它们“柔若无骨”时,他所指的就是足心凹缝旁边的肉趾。

这种新型的三角形小脚,经常被比拟为“莲瓣”或“玉笋”,因为它的形状是从浑圆弯曲的脚跟逐渐变细,终至尖锐的脚趾。脚背隆起使得脚身的长度大幅缩短,只是由于外观不甚可爱,反而成了被揶揄嘲弄的对象。因此,使平底消失的紧缠方法,其目标乃是为了使脚身全面性地缩小,希望达成甩掉体肉的不可能任务。高底鞋将穿着者的体重,重新导向一个由拇指尖、内折的四趾,以及脚后跟所构成的一块小三角架状的区域。尽管不够稳,但高底鞋其实比平底鞋为小脚提供了更好的支撑。

这种极致的缠裹方法,造就了“弓弯”此一形容小脚的新名词,这个词语也成了缠足的另一个美称。例如,余怀描写晚明时期金陵名妓顾媚的美丽时,就用了“弓弯纤小”(她的“弓弯”又纤又小)这个词句。 (15) 乍看之下,这个中文句子颇为奇特,因为它是由四个形容词单字所构成:弓—弯—纤—小。就这样,我们看到了新式时尚体制不容打折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