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崇拜

金莲崇拜

虽然早在宋词和元曲里,“金莲”这个词语就已被用作对女人小脚的美称,不过,一直要到高底时尚的出现,缠足和赏玩缠足的行为,才能够恰如其分地称作“金莲崇拜”。 (16) 沉迷于纤小的追求,不惜牺牲脚部的活动,其结果是连站立和行走都变得愈来愈艰难。在16、17世纪,这种崇拜及伴随而来的缠足情欲化,源自商业化的、竞争性的,而且时尚意识强烈的江南文化。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在第四章谈到胡应麟的时代魅力感受时,已经有所触及。上一章结束前讲到的烧香娘子,则具象化了此一文化追求,以下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究这个课题。不论如何,追求极小化的缠裹方法,一旦建立了,便逐渐对帝国里成千上万的妇女形成一种规范性的压力,直到20世纪。李渔所嘲讽的“抱小姐”、脚部组织坏死的医案,以及晚清放足运动者不断数落的跛足后遗症,都一一证实了,此一在缠足历史后期才出现的流行风尚,具有强大威力:高底不但成为想要之物,而且还是必要之物。

尽管弓弯崇拜已造成流行,就其观念与实践而言,仍不是普遍性的。对于清初江南的流行趋势,上海士人叶梦珠拥有极敏锐的观察力;根据他的说法,附加高底的新式弓鞋,起先还标识着社会地位的差异:“弓鞋之制,以小为贵,由来尚矣。然予所见,惟世族之女或然。其他市井仆隶,不数见其窄也。以故,履惟平底,但有金绣装珠,而无高底笋履。”

叶梦珠呼应了李渔和余怀的观察,认为高底确实有助于产生一种“纤小感”的视觉错觉。于是,到了17世纪下半叶,这种鞋式开始跨越社会阶级,成为主流。叶梦珠就如此接着说道:“崇祯〔1628—1644在位〕之末,闾里小儿,亦缠纤趾。于是内家之履,半从高底。窄小者,可以示美;丰趺者,可以掩拙。本朝因之。” (17) 即使当高底成为时尚服饰的必需品,旧有的缠裹方式——压迫脚趾,但并未弯折跖骨——也从未完全消失。

比起地位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杭州文人田艺蘅在1609年评论道,他那个时代的妇女所采行的缠裹形式,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窅娘,亦即,以丝帛裹脚成新月状。就其在诗歌中的昵称而言,“今之脚小者,香奁亵咏必曰笋芽、曰半叉。俚语则曰三寸三分。诚雅致也。若夫昔人所咏弓鞋,则弯转如弓,乃北方妇人之态;南人笑之曰翻头脚,亦曰揣船头。又其下品也,斯不足观矣” (18) 。仅靠书面形容,实难辨别它们的真正形状,看起来,南方缠足所追求的形状,乃是瘦直尖头的脚趾,以及略带弧度的脚背(笋芽);而北方则过度讲求弓形,往往形成不周正的隆起,堆叠在脚背之上。

北方女子也不甘示弱,她们反唇讥笑南方女子的隆起脚背。当冒险家汪景祺于18世纪20年代进行他那趟不祥的西北之旅时,发现山西女子嘲笑南方小脚的“弓形”为“鹅头脚”。根据他的记述,缠足根本不应称为“弓足”,因为北方小脚皆为平底。汪景祺或许读过文人高江村(士奇,1645—1704)所写的一则笔记,因为他的说法几乎与高江村的记述一模一样。高江村写道:“弓足之称,言缠足中断,弯如弓形,殊不知燕赵女子,三四岁即缠,天然纤小,并无弓形。其弓形者,嗤为鹅头脚,不足贵矣。”(我的强调) (19)  

品味容或南北有别,成就一双完美小脚的终极目标,却同样不易实现。田艺蘅与汪景祺有关南北差异的相反描述,部分或许归因于两人之间超过一世纪的时间距离,不过,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达了弓弯美学设下的超高门槛。隆起的脚背虽然“不足观”,却难以避免,因为不论怎么积极缠裹,终究只是挪动脚骨、跟腱和肌肉。就像灰姑娘的继姐们痛苦地认识到,体肉并不会随着人的意志和努力而凭空消失。金莲崇拜愈是流行,丑脚背也无可避免地愈来愈多。就像是灰姑娘继姐那般次选或落选女子的脚趾,或“翻头”,或“鹅头”,整个缠足实践,也就免不了日趋“下品化”了。

对于触目尽是以弓形木底掩饰丑脚的景象,19世纪扬州的一位青楼玩家说出了他的失望:“苟其本非莲瓣,强作弓弯,转不如六寸肤圆白光致致矣。”何况,高底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它们固然可以令娇小女子看起来风姿摇曳,纤弱动人;可是,穿上高底鞋的,如果是身材颀长健硕的女子,尤其是脚板较宽者,在他看来,其结果反而令人难以直视:“不惟双踵颇费周遮,且不免千尺影摇之诮也。” (20)

这一段批评里,隐含着对于不公平竞赛的慨叹;只有少数女子,身躯骨架“天然纤小”,其弓弯才显得好看。缠足在它的极盛时期里,乃是女人的成功阶梯,以此而论,它也映照了男人面对科举考试的命运:科举同样是他们的晋升管道,然而投入竞技场的人愈来愈多,竞赛变得难以置信地白热化,在这种情形之下,社会上逐渐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胜出和落第都是先天注定的,而非后天努力或怠惰的结果。命定论缓和了失败的耻辱,继续支撑着日趋荒谬的制度之声望,也因而诱使甚至更多的人参与竞逐。 (21) 借由金莲崇拜,缠足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也因此18和19世纪的相关讨论里,愈来愈常出现“天意如此”或“得天独厚”之类的词语。

到了20世纪,早期的缠裹方式,再度大量出现,这是反缠足运动的一项副产品,因为许多放足妇女虽然将弓弯放平了,但仍保留了脚趾部位的窄小。有些母亲也开始以这种方式为她们的小女儿缠足(见图二、三B)。不过那时已经太迟了。依基督教的上帝形象而产生的新式机械论身体观已成为显学。不管妇女的主观意愿为何,提升她们自我身体的各种式样,好高骛远型也好,平凡务实型也罢,都已无可奈何地沦为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