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祖国的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责任当然是继承,而且要不遗余力地把其有用的东西全部继承下来。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妇女人物传略,它聚荟了上自尧女下至作者所在时代的名女共一百又五人(《续列女传》又续二十人),文笔古朴,叙事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曾巩曾称其文“奥雅可喜”。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作者没有能够摆脱宣扬封建礼教的时代意旨,所以建国以来尚未有它的通俗本问世。
有鉴于此,笔者最近贯阅了全传。读罢掩卷细思,固然有不少篇目已无价值,但仍有不少个性鲜明的巾帼精英在眼前跃跃跳动:她们有的身在闺阁,心系天下;有的头披帨帏,才过须眉;有的未经庠序,智力超凡;有的身陷凄苦,克己为人;有的困于艰辛,慈祥贤惠;有的足囿灶台,内助贤能;有的身弱力薄,临难有方;有的坚秉操持,挫排淫秽;有的孑然一身,孝敬公婆;有的割爱灭亲,大义高洁。特别是那些出身低贱而有远见高识的农妇民女,那些相貌不扬而心灵美好的丑妇陋女,那些年在黄花而胆识超人的弱妇幼女,那些暮年薄忧而仗义垂教的老妇寡女,尤其令人为之敬佩,为之倾慕。洋洋一部中华史,不正是由于这些“半边天”的才智德品、心血泪水的融汇佐辅才写成的吗?
为了继承她们的传统,开发更多更美更好更新的一代新妇女英才,笔者不揣冒昧,伏案月余,成此小帙,谨奉梓木,求教于读者。
选注时依据的蓝本是上海中华书局据光绪元年钱塘梁端无非校注、汪远孙的刻本校刊的《四部备要》本《列女传》。
《四部备要》本《列女传》共八卷,其中前七卷为刘向著,后一卷(《续列女传》)为后人所续,作者不详。前七卷分别为《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孽嬖传》。撷选时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凡宣扬封建礼教者弃之,荒诞不经者弃之,事迹平平者弃之。凡瑕不掩瑜者收之,对其“瑕”,正文照录,注释中给予指擿,比如《孙叔敖母》中“有阴德者阳报之”一句。凡瑕瑜互见者,视情选入,若选入则弃瑕存瑜,如《邹孟轲母》共有四个故事,存三而弃一。凡烦冗过长者,节其要而略其冗,如《鲁季敬姜》。计《母仪传》选其七;《贤明传》选其十;《仁智传》选其十;《贞顺传》优选了《陈寡孝妇》,其余多记其嫁一而终、寡而拒更之人事,于今之观念抵牾不顺,故仅选其瑕瑜互见的《齐杞梁妻》一传为其代表,让读者尝其一脔肉而知镬中汤;《节义传》因多涉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只选其二;《辩通传》选其十五;《孽嬖传》因所记尽是坏女恶妇,也仅选其《殷纣妲己》一传,使读者窥其一斑;《续列女传》选其七。共选撷五十四传。
原本各传后大都有“君子曰”、“颂”的评议,但评论标准的时代印记太重,不少已失之偏颇。为了给读者留有自己思考评说的空间,姑且全部删去。
“注释”,从普及读物的角度计,主要是疏通文字,不做不必要的探源搜踪、旁征博引。
“译文”,以直译为主,辅之以意译;以不拖长篇幅为宗,尽量减少演绎之笔。
关于校雠,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凡因抄传所致的明显错误,构成文字梗阻难解的,或据它本或据上下文境予以改易,改动不多,凡十余字而已。其余虽有欠佳之文句,但从忠于原作计,只要能缀文成意,就不做任何增删。二是全书各传的原文正文大都浑然一体,可少数篇目的首句借题而省,读之茕然孑立,上下脱节,为求统一,故将这些篇目的题目移入了正文首句。
阅读古籍,贵在善于鉴赏,即使古人也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所以阅读这个选注本,至关重要的还在于读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脑髓,去取去舍,汲取于今天、于个人、于社会有益的,摒弃其过时的、失当的、错讹的,坚持批判地继承的原则。
笔者的点校注译,必有不当或错误之处,诚望读者批评、专家指正,以俟再版时修改。
赵遵礼
1992年11月12日
又序:此稿缀成以来,因故蹉跎已逾十七年之久。身将亲土,念及成稿之辛,不忍毁弃,或有益社会于万一,故而冒昧芹献。恳期读者指擿、方家教正!
赵遵礼
2009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