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齐管妾婧
妾婧者,齐相管仲之妾(1)也。
宁戚(2)欲见桓公(3),道无从(4),乃为人仆,将车(5)宿齐东门之外。桓公因出,宁戚击牛角而商歌(6)甚悲。桓公异之,使管仲迎之。宁戚称曰:“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所谓(7),不朝五日而有忧色。
其妾婧进曰:“今君不朝五日而有忧色,敢问:国家之事耶?君之谋也?”管仲曰:“非汝所知也。”婧曰:“妾闻之也,毋老老,毋贱贱,毋少少,毋弱弱(8)。”管仲曰:“何谓也?”婧曰:“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9),八十为天子师(10),九十而封于齐(11)。由是观之,老可老邪(12)?夫伊尹(13),有莘氏(14)之媵臣(15)也,汤(16)立以为三公(17),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观之,贱可贱邪?皋子(18)生五岁而赞禹(19)。由是观之,少可少邪?駃騠(20)生七日而超(21)其母。由是观之,弱可弱邪?”
于是,管仲乃下席(22)而谢曰:“吾请语子(23)其故。昔日公使我迎宁戚,宁戚曰:‘浩浩乎白水。’吾不知其所谓。是故忧之。”其妾笑曰:“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24)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25)?’此宁戚之欲得仕国家(26)也。”
管仲大悦,以报桓公。桓公乃修官府,斋戒五日见宁子(27),因以为佐(28)。齐国以治。
【注释】
(1)管仲之妾:管仲,齐桓公的贤相,推行改革,使齐国富强,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妾,正房之外之妻,俗谓“小老婆”。婧:有才能的女子。
(2)宁戚:本是卫国人。仕齐后,帮助管仲治理齐国。管仲死后继任齐相。
(3)桓公:齐桓公。
(4)道无从:没有门路。
(5)将车:赶车,驾车。
(6)商歌:悲凉低沉的歌,“商”为五音之一,其调凄凉悲伤。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
(7)所谓:说的是什么。
(8)毋老老,毋贱贱,毋少少,毋弱弱:不要轻视厌恶老年人,不要蔑视地位低贱的人,不要轻视年少的人,不要轻视弱小的人。
(9)朝歌市:朝歌的街市上。朝歌:殷商的都城,古址在今河南省淇县。
(10)为天子师:做周武王的军师。
(11)封于齐:把齐地封赐给他。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是齐国的始祖。
(12)邪:通“耶”。语气助词,表疑问。
(13)伊尹:商初政治家、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传说是奴隶出身,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商汤任以国相,帮助汤灭夏桀。
(14)有莘氏: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县东。
(15)媵臣:陪嫁之臣。媵:陪嫁的人。
(16)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帝王。
(17)三公:三公之位。辅佐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周朝的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一说周三公是司马、司徒、司空。
(18)皋子:据班昭说皋子是皋陶之子伯益。
(19)赞禹:辅佐夏禹。
(20)駃騠(juètí):骡子。
(21)超:超过。
(22)下席:走下座位。
(23)子:对对方的敬称。
(24)鯈鯈(chóu):鱼名,小白鱼。
(25)从我焉如:让我跟随你怎么样。
(26)仕国家:仕于国家,向国家求官坐。
(27)宁子:即宁戚。附在姓氏之后的“子”用来表敬称。
(28)佐:辅佐之臣,宰相。
【译文】
妾婧,指齐国宰相管仲的小妻。
宁戚想见齐桓公,没有门路,就给人做车夫,赶车时把车停在齐国国都的东门外边。一会儿,齐桓公出城来了,宁戚便敲打着牛角唱起音调悲凉低沉的歌曲,很是伤心。桓公很奇怪,叫管仲去接见宁戚,宁戚说道:“浩大的白水。”管仲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连续五天没有上朝,而且面带忧虑。
婧于是就问道:“丞相连续五日不去上朝而且面有忧虑,是国家有什么令你忧虑的事情呢,还是丞相在考虑什么重大问题?”管仲回答说:“不是你这样的人能知道的。”婧说:“我听说,不可厌恶老年人,不可蔑视地位低贱的人,不可轻视年轻人,不可小看弱小的人。”管仲问:“什么意思呢?”婧说:“从前姜子牙七十岁时,还在朝歌市上杀牛,到了八十岁就成为周武王的军师,九十岁时还被封为齐的国君。由此看来,对老年人是不可不敬重的。伊尹本是有莘氏的陪嫁之臣,商汤叫他做宰相,在他的辅佐下,天下达到了太平治世。由此看来,对地位低贱的人是不可蔑视的。皋陶的儿子年龄才五岁,就曾经辅佐过夏禹。由此看来,对年轻人也是不可轻视的。骡子生下七日之后,奔跑起来就能超过它的母亲——马。由此看来,对弱小者也是不可轻视的。”
于是,管仲才离开座位向婧道歉说:“我请你不要怪罪刚才我说的话,我现在告诉你我忧虑的原因。前几天,桓公派我去接见宁戚,宁戚说了一句‘浩大的白水’的话,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因此才忧虑。”婧听了笑着说:“宁戚已经告诉你了,只是你不知道罢了。古时有一首题为《白水》的诗,诗中不是这样说吗:‘浩大的白水,小小的白鱼。你来请我,我将住在哪里?国家尚未安定,让我跟随你去做事怎么样?’这句话的意思是宁戚想要在齐国做官。”
管仲听了很高兴,告诉了桓公。桓公就修建官衙,斋戒了五天之后才接见宁戚,任命宁戚为宰相,齐国因此得到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