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楚武邓曼
邓曼(1)者,武王(2)之夫人也。
王使屈瑕为将伐罗(3)。屈瑕号莫敖(4),与群帅(5)悉(6)楚师以行。斗伯比(7)谓其御(8)曰:“莫敖必败。举趾高(9),心不固(10)矣。”见王曰:“必济师(11)。”王以告夫人。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也(12),其谓君抚(13)小民以信,训诸司(14)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15)于蒲骚(16)之役,将自用(17)也,必小罗(18)。君若不镇抚(19),其(20)不设备乎?”于是,王使赖人(21)追之,不及。莫敖令于军中曰:“谏者有刑!”及鄢,师次乱济(22)。至罗,罗与卢戎(23)击之,大败。莫敖自经(24)荒谷。群帅囚于冶父(25)以待刑。王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王伐随(26)。且行,告邓曼曰:“余心荡(27),何也?”邓曼曰:“王德薄而禄厚,施鲜(28)而得多。物盛必衰,日中必移,盈(29)而荡,天之道也。先王知之矣,故临武事(30)将发大命(31)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毋亏(32),王薨(33)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34)之下。
【注释】
(1)邓曼:邓国女子,姓曼。
(2)武王:指楚武王熊通。在位五十一年。
(3)罗:春秋时国名,被楚所灭。故址初在今湖北宜城县西,多次迁徙,最后迁到今湖南平江县南。
(4)莫敖:春秋时楚国官名,位仅次于令尹。
(5)群帅:全部将领。
(6)悉:都,全部。
(7)斗伯比:楚国大夫。
(8)御:车夫。
(9)举趾高:趾高气扬。
(10)心不固:心不专一。“固”理解为“本来”也可,已不是本来的心态了。
(11)必济师:一定要增派部队。
(12)大夫非众之谓也:斗伯比大夫并不是请求你增派部队。
(13)抚:安抚。
(14)诸司:百官。
(15)狃: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
(16)蒲骚:地名,郧国的城邑。
(17)自用:自以为是。
(18)小罗:轻视罗国。
(19)镇抚:督察。
(20)其:指代屈瑕又兼猜度副词。
(21)赖人:在楚国做官的赖国人。赖:国名,为楚所灭。
(22)及鄢,师次乱济:到了鄢地,军队乱无次序地渡河。《左传·桓公十三年》作“乱次以济”。
(23)卢戎:即虏戎,卢通“虏”,对戎的蔑称。
(24)自经:自缢。
(25)冶父:地名。楚地,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
(26)随:国名,其地在今湖北随县。
(27)心荡:心中恍惚不安,心神不定。
(28)施鲜:给予人的少,造福于国家人民的少。
(29)盈:饱满。
(30)临武事:指伐随。
(31)发大命:发佈不寻常的命令。
(32)师徒毋亏:军队没有过多的伤亡。
(33)薨(hōng):诸侯死叫薨。
(34)樠木:山名,在今湖北钟祥。
【译文】
邓国的曼氏,是楚武王的夫人。
楚武王派屈瑕做统帅讨伐罗国。屈瑕官任莫敖。所有将帅都与楚军一起前往。楚大夫斗伯比对他的车夫说:“莫敖这次必定要打败仗。你看他趾高气扬,已不是本来的心态了。”又去朝见武王,说:“一定要增派部队!”武王把斗伯比的话告诉了夫人。夫人说:“斗伯比大夫并不是请求你增派部队,他是说要你用信义安抚百姓,用德性教导百官,又用刑法挟制莫敖啊!”莫敖已让蒲骚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一定会自以为是,必然轻视罗国。大王如果不加督察,莫敖不是就不会做防止任何意外情况的准备了吗?”于是,武王派在楚国做官的一个赖国人追赶莫敖,没有追上。果然莫敖一意孤行,下令军中说:“凡是进谏者一律处死!”到了鄢地,军队乱七八糟地渡河。到了罗国,罗与虏戎两军共同抗击楚军,楚军大败。莫敖自己上吊死在荒谷中,其余那些将帅自囚在冶父而等待武王的发落。武王说:“都是我的罪过!”全部赦免了他们。
武王讨伐随国,将要出发,告诉夫人说:“我的心中怎么恍惚不安呀?”夫人说:“大王德行少,而俸禄多;给人的少,而得到的多。事物达到极盛,一定要走向衰败。太阳到了当天,就会西移而逐渐下沉。盛器装得过满,就要散失。这是谁也不能不信的大道理。先王肯定知道这些情况,所以在讨伐随国之前,在你要发布不寻常命令的时候,使你的心神恍惚不安啊。这次出兵,只要军队没有大的损失,大王死在军中,就是国家的福分了。”武王不听而随军出发,果然死在了樠木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