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鲁义姑娣
鲁义姑娣(1)者,鲁野(2)之妇人也。
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3),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4)于山,儿随而啼,妇人遂行不顾(5)。齐将谓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
齐将乃追之,军士引(6)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7)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8)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9)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10),则鲁君不吾畜(11)、大夫不吾养(12)、庶民国人不吾与(13)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14)。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15)。”
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16)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
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17)百端(18),号曰:“义姑娣”。
【注释】
(1)义姑娣:义,正确的行为、道德。姑娣,原文为“姑姊”,以文义改为“娣”。娣:弟妻。
(2)野:乡下,民间。
(3)且及之:将要追赶上他们。
(4)走:跑。
(5)顾:回头看。
(6)引:拉开。
(7)释:丢掉。
(8)公义:公共道德。
(9)亡:丢弃。
(10)幸而得幸:如能幸免一死。
(11)不吾畜:不收留我。畜:通“蓄”,收留。
(12)不吾养:不抚养我。
(13)不吾与:不和我相处。与:在一起。
(14)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即使缩敛肩膀也无处容身、叠着脚也无处站立。
(15)视鲁国:正眼看鲁国。
(16)乃:才。
(17)束帛:古馈赠礼品,五匹帛为一束。
(18)端:古时绢称匹,布称端。绢以四丈为一匹,布以六丈为一端。此处端匹相通。
【译文】
鲁义姑娣,是指鲁国乡下的一位妇女。
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到了鲁国国都的郊外,远远望见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小孩、拉着一个小孩前行。军队将要追上她的时候,那妇女便扔下刚才抱的那个小孩,抱上了刚才拉的那个小孩跑上了山。被抛弃的小孩跟在身后哭喊着,妇女却继续前行,连头也不回。齐国军队的将领向小孩问道:“跑的那个是你的母亲吗?”孩子回答说:“是的。”接着又问:“你母亲抱的是谁?”孩子说:“不知道。”
齐将就追赶那妇女,士兵们拉开弓箭准备放箭,喊道:“停下!不停,就放箭射死你。”妇女才转过身来。齐将问:“你抱的是谁?扔下不管的是谁?”回答说:“我抱的是我兄长的儿子,扔下的是我的儿子。”齐将说:“儿子对母亲来说,是最亲爱的,心疼儿子比疼爱自己的心还厉害。现在你却把儿子扔掉反而抱起兄长的儿子,为什么呢?”妇女回答说:“自己的儿子,是私人所爱;保护兄长的儿子,是公共道德所在。违背公共道德而心向私人所爱,丢弃兄长的儿子而保存自己的儿子,即使侥幸能免于一死,那么鲁君也不会收留我,官员也不会抚养我,百姓们也不会和我相处了。如果那样,即使缩敛肩膀也无处容身,叠着脚也无处站立。失掉儿子虽然痛心,却对大义有什么损伤呢?所以我抛弃了儿子而遵行大义,不能无义而面对鲁国。”
于是,齐将按兵不动,派人向齐君报告说:“鲁国不可攻打。我们刚到境内,才碰见一位乡下妇女罢了,但她却仍旧知道保持节操遵行大义,不因私爱而伤害公共道德,何况那些朝臣士大夫呢?请君王把军队带回国吧!”齐君就答应了。
鲁君知道了这件事,就赏赐给那位妇女绸缎一百匹,封她为“义姑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