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简介
《笔记》这本书是由沈胜衣创作的,《笔记》共有71章节
1
读书可以如此声色花木(代自序)
感谢宁文兄和他的“开卷”,是那样的宁和文事、开放书卷,才有了我这本广义的读书笔记。 我曾经跟朋友讨论过“广书话”的概念。盖因近年的书话写作与出版颇为繁盛,令人欣...
2
辑一 斯人斯书
...
3
墨痕轻淡,情意深浓
一 “清交素友,互披心迹,我们侥幸从这些书牍中遇见,犹觉一阵低回。”“令人悠然神往,真觉得可爱可喜……又在可爱可喜之外感知一分可敬。”这是谷林先生在《饮冰治热病...
4
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
谷林先生写给我的信,我至少都读过四次:一是收信时,二是回信前,三是去年为摘抄部分付《书友》报发表,四是今年遵嘱选取计四十三通,加入《书简三叠》。而且,每“次”还...
5
扁舟而行,阡陌未改
谷林老人去世,我的难过和惆怅在于:从此再也没有这样什么都能深谈的长者了。 有幸读过老人的书(他写的,和他赐赠的),有幸与老人通信十年,是我珍贵的福分。在老人生前...
6
辑二 一瓢饮
...
7
巨星都不能掀起轰动的园子
当年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去北京时便专门拜访了这座公园。 园不大,也没什么名胜,它更接近于合家休憩的园子,而不是那些招徕游客的“旅游热点”。林子里,疏碎的...
8
借水浒的酒杯
《水浒》歌儿唱:“英雄不用读诗书。”可偏有许多读书人爱跟这帮汉子厮混。金圣叹说:“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但毕竟有“一肚皮宿怨”的人还是不少,于是借《...
9
现代爱情故事
卡夫卡写过一个小故事。用时下语言来译,是这样的:他碰见一个漂亮姑娘,于是过去搭讪:“靓女,跟我走吧,好吗?”靓女不屑一顾:“哼,你又不是有名有利的大亨,又不是像...
10
我倦欲眠君且去
荷尔德林《面包与葡萄酒》中有一段著名的诗句,被希腊诗人塞菲里斯用作《航海日志》的题记时,李野光是这样译的:“现在我觉得还不如睡觉好,与其像我们这样完全离群索居/...
11
其 后
秋夜,偶读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的合集《汉园集》。书是旧版影印,开阔的空白里一行行竖排的小字诗句,像偶尔走进的一个荒废旧园,看见六十多年前的几个青年,种下的一排...
12
该多有这样的长者与后生
近来,台湾才子林耀德与《蓝白红三部曲》的导演奇斯洛夫斯基先后去世。两人均才华横溢而作品风格独特,均因心脏病早逝(林三十五岁,奇氏也不过五十五岁)。论创作水准,论...
13
人 与 火
世界在大火中毁灭,这是一些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对于火,人们首先着眼于扑灭之。早逝的才子梁遇春,本是“半诙谐半感伤”的、“书斋流浪汉”气质的英国派文人,可他...
14
戒诗者说
梁实秋早岁以诗歌、小说起步,后弃之转向散文、翻译并以此成名。在《诗人》一文中他说:“入世稍深……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了。”青春期过,入世稍深,是诗情泯灭...
15
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记载了陈跟兼具知识分子出身(或修养)与官员身份者的交往,展示了这样一种情形:对陈毅、杜国庠、冯乃超这三位官员,陈或一见如故,或成为知己。因...
16
“淡淡渲染一下……”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讲东汉形势时引了《后汉书》对梁冀之妻的描述,却闲闲荡开一笔:“这几句话无法直接译为今日的文字……只好仿效古典小说的口气如此说:‘...
17
闲闲荡开,闲闲荡回
以上十篇旧作,出自一九九六年上海《文汇报》周末特刊之“圆明园”版、我的不定期专栏“一瓢饮”(我原拟的栏名是“浮世一瓢”)。各文依发表顺序而非写作时间排列。 “圆...
18
辑三 书边影迹
...
19
戏言之书
因为喜欢看戏,自然也会买一些有关电影的书籍。 李亦中等主编的“电影一百年名作精选丛书”,我买了其中的《法国电影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一版)和《美...
20
时时刻刻,总是从前
这是一场由冬至春的好缘分:自董桥《从前》起,到吴尔芙《达洛卫夫人》,再到电影《时时刻刻》及其原著《The Hours》……...
21
旧时月色下的董桥
“旧时月色”,晚年的俞平伯曾借姜白石此句表达过身世感慨,但,最终还是“历历前尘吾倦说”了。而董桥却一说再说:从当年“语文小品”《英华沉浮录》的跋语,到现在“忆往...
22
一个女人二十四小时的一生
中年贵妇一天的生活,以清晨为宴会买花作准备始,至子夜宴散止,中间的所见所闻所思、琐遇琐事琐感,一日时间浓缩了一生的追忆回顾。——吴尔芙的《达洛卫夫人》这种题材和...
23
此时彼刻,斯特里普
就在完成《达洛卫夫人》的次年,吴尔芙写过一篇《电影》,认为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对于双方都是灾难”。根据《小时》改编的同名电影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例如在通过细节串起整...
24
生命经得起怎样的改编
...
25
最是温和难描摹
不得胡乱改编“红色经典”的禁令一出,自然引来一番议论。我无意做官方立场的辩护者,但改编的不讨好,却也是事实,作为影视的重要来源,改编却似乎没什么被原作者、评论家...
26
喝汤吧,别想牛了
关于影视改编文学作品,还可再举沈从文本人的看法。据李辉的访问记,沈从文不同意《翠翠》剧本的结尾,认为“不是他的”;他也不看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 改编的尴尬地位...
27
改编剧本,顺应人生
对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早在八十年前,吴尔芙就已指出银幕无法展现文字的效果,尖刻地说那“对于双方都是灾难”。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我见过最精彩的改编,是福尔斯...
28
风沙中的一滴无名水
港台的电影译名大都不肯干巴巴地直译,其增减改动甚至另起炉灶,常见恶俗之笔,却也时有可喜创意。如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英国病人》被安东尼明格拉拍成电影后,港译片名...
29
让回忆与遗忘同床而异梦
我读威廉·斯泰隆的《索菲的选择》时,正与小说的叙述者斯汀勾一样,二十二岁,一个瘦弱的南方人、一个孤独的文学青年,因此分外贴近;我那时也处于心灵的“战后”时期,也...
30
改编余话:读书与相遇的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