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渲染一下……”

“淡淡渲染一下……”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讲东汉形势时引了《后汉书》对梁冀之妻的描述,却闲闲荡开一笔:“这几句话无法直接译为今日的文字……只好仿效古典小说的口气如此说:‘那娘子倒也生得标致……’”

董桥《抚想当年鬓香钗影》,直指“白话文一白如水,根本无从寻味,非要用文言气势淡淡渲染一下不可”。并说明“文言者,未必是《前汉书》、《后汉书》那样的古文,明清一些好东西,一生消受不尽了”。

可是,不只《后汉书》,现在连当时是口语体的“古典小说”,“明清一些好东西”,都已“译为今日的文字”,其中最绝是东北一大学出版社的“白话古代公案故事研究丛书”,声明目的是“作为辅助教材”,“使大学中文系本专科学生在有趣轻松的阅读中”如何如何。

不能承载那娘子风情的今日文字,与不懂登堂入室相见、要听难保是否称职的媒人转述美人姿容的中文系学生,合证了一种无以为继的断裂。所以,韩少功痛心中文“品格退化和腐变”,也不过止于愤怒其官腔和下流腔,无法用来“讨论崇高和意义”,无法去谈内心、英雄、境界和趣味,“去碰鲁迅”(《世界》)。“文言气势”?“当年鬓香钗影”?更谈不上了。

然而,时代不同了,对很多东西有新的要求,语言文字也不例外。为了生存和发展,鲁迅先生不但认为《庄子》《文选》不必读,甚至要请“汉字来做我们的牺牲”(《汉字和拉丁化》)。故而满纸遗老遗少气,找些例子来叹息世风日下昨是今非,这很容易,却也很无谓。叶圣陶张中行诸老便有对传统入而出之的通达,力倡“写话”,用可诵读的现代汉语写作,这是对时代和人体贴的一片好意。

但读他们的文章与读时下一些大白话文字毕竟不是一回事。传统文化的背景和修养,融汇出淡中之味,枯中之神,是诗外功夫,学不来的。

我们接受现实,不能拥有这些诗外功夫,却可以有点现实之外的古典情怀。不是要脱离时代,董桥“抚想”、“消受”二词最为分寸恰当。文章写不出那娘子的妩媚消息,放在心里“淡淡渲染一下”也够好的了。

一九九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