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吸收包括药物吸收速率和最终作用于受体的药量两个方面,它们决定了药物药理学作用的发挥。无论是局部用药还是全身用药,被组织吸收作用于靶细胞或受体的那部分药物就是它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除了依赖于药物本身的特点之外,还有赖于合理用药和选择最佳给药方式。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不仅为了发挥药物疗效,也是为最大限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1.精准用药
用药物前,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如过敏史、高血压、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消化、呼吸系统等各种病史。如青光眼患者使用的β受体阻断药可能导致心动过缓或诱发哮喘;口服的碳酸酐酶抑制剂具有排钾导致血钾降低的作用;全身使用大剂量激素可能引起血糖升高或胃溃疡发作;类固醇滴眼剂可引起眼压升高;散瞳剂可能诱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阿托品眼药可能引起阿托品化反应等,眼科医生均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药物特点,并告知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副作用。
2.指导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既需要医生或助手的指导和监测,也需要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眼科医生有义务指导患者或其家属使用滴眼剂的正确方法。
(1)使用滴眼剂前充分洗手;
(2)使用滴眼剂前注意仔细核对药物,防止将其他外用药滴入眼内;
(3)注意滴眼剂的保质期限和存放注意事项(如避光或需要4℃冷藏),不可使用变色或出现沉淀物的滴眼剂;
(4)指导滴眼剂或眼膏的正确使用方法;
(5)两种眼药水点眼的时间间隔要不少于5分钟;使用两种眼膏(或眼用凝胶)的时间间隔要大于10分钟;
(6)先用眼药水,再用眼药膏,因为后者能够阻碍前者的吸收;
(7)为防止眼用药物的全身吸收,可以指压泪囊区。
(二)选择最佳给药方式
了解疾病的特点和药物的药理机制及代谢动力学,才能够使我们准确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合理的给药方式包括给药的途径和频率。眼科给药途径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膏、结膜下注射、球后(球旁)注射、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输入等。目前,新的给药方式层出不穷,如玻璃体注药、脉络膜上腔给药、巩膜表面给药、角膜接触镜式药物释放系统、离子导入给药、各种药物缓释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