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影响瞳孔的药物

四、其他影响瞳孔的药物

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部分,CNS激动剂,比如安非他明、哌甲酯可以导致瞳孔散大。鸦片制剂(如海洛因、吗啡、可待因)会导致特征性的瞳孔缩小。

(一)哌甲酯(Methylphenidate)

1.剂型规格:片剂:5mg;10mg;20mg。2%注射液:1mL∶20mg。

2.用途

(1)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作性睡病。

(2)用于消除催眠药引起的嗜睡、倦怠及呼吸抑制。

3.用法用量: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每次10mg,每日2~3次,餐前45分钟服用。

4.药理作用:本药为哌啶衍生物,属精神兴奋药,作用较苯丙胺弱。可兴奋中枢的多种精神性活动,促使思维敏捷或精神振作,并可解除疲劳。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能增强注意力,改进动作协调性和运动功能,提高智商。此外,还可对抗抑郁症。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被认为是通过阻断突触前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以及增加这些单胺物质释放至神经元间隙。

5.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每日剂量在30mg以内不良反应较少。部分不良反应仅在用药初期出现,继续用药可消失。

(1)心血管系统:常见高血压;少见心动过速;罕见心绞痛;极罕见心悸、心律失常、脑动脉炎和/或栓塞。

(2)代谢/内分泌系统:常见体重下降;儿童长期使用罕见轻微的生长迟缓。

(3)呼吸系统:少见咳嗽、鼻出血。

(4)肌肉骨骼系统:常见关节痛。

(5)泌尿生殖系统:少见尿频、尿急和血尿。

(6)神经系统:较常见头痛、失眠;常见无力、头晕、困倦、焦虑、抑郁、神经质、情绪不定、敌意、抽动;可见嗜睡、运动障碍;少见噩梦、睡眠障碍、眩晕、偏头痛、腿部抽筋、运动功能亢进;极罕见惊厥、肌肉痉挛、舞蹈症、抽动加重、抽动秽语综合征。

(7)精神:少见自杀性意念、神情淡漠、思维异常、幻觉、思维混乱、语言障碍;极罕见中毒性精神病(有时伴有幻视和幻触)、一过性抑郁、与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的恶性综合征。

(8)肝脏:极罕见肝功能异常(如氨基转移酶升高)、肝性脑病。

(9)胃肠道:较常见食欲下降、胃痛;常见口干、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可见腹部不适;少见腹泻、大便失禁、食欲增加。

(10)血液:极罕见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1)皮肤:常见皮疹、瘙痒;少见荨麻疹;极罕见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

(12)眼:少见复视;极罕见视力调节困难、视物模糊。

(13)常见发热;少见脱发、胸痛;大剂量用药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震颤、共济失调、惊厥;长期用药可产生依赖性。

(二)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1.剂型规格:片剂25mg;0.025%糖浆100mL∶250mg;2%注射液1mL∶20mg;1%乳膏20g∶200mg;2%乳膏20g∶400mg。

2.用途

(1)用于皮肤过敏症(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湿疹、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药疹或黄疸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过敏性鼻炎、肛门瘙痒症、外阴瘙痒症、食物及药物过敏。对虫咬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也有效。

(2)用于晕动病的防治。本药有较强的镇吐作用,常与东莨菪碱合用预防晕动症,也可用于防治放射病引起的恶心、呕吐。

(3)用于催眠和术前给药。

(4)用于镇咳,作为一种非成瘾性止咳药适用于治疗感冒或过敏反应所致的咳嗽。

(5)本药注射液主要用于输血或血浆所致的急性过敏反应、手术后呕吐及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帕金森病和锥体外系症状,也可用于其他不宜口服给药的过敏反应。1%苯海拉明注射液尚可作为牙科局部麻醉药。

3.用法用量:成人常规剂量。

(1)口服给药:每次25~50mg,每日2~3次,餐后服用。

(2)肌肉注射:每次20mg深部肌内注射,每日1~2次。

(3)局部注射:口腔手术麻醉时,可用1%苯海拉明溶液局部浸润注射。

4.药理作用:本品为抗组胺药。具有抗组织胺H1受体的作用,对中枢神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有阿托品样作用。

5.不良反应

(1)较多见的有头晕、头痛、呆滞、倦乏、嗜睡、口干、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上腹不适、痰液变稠、共济失调等。停药或减药后,这些反应即自行消失。

(2)少见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肌张力障碍等。有报道给药后患者出现牙关紧闭伴喉痉挛。支气管哮喘患者服用本药后,可使痰液黏稠而不易咳出,从而加重呼吸困难。

(3)长期应用(6个月以上)可引起贫血。偶见粒细胞减少。

(4)抗组胺药虽属抗变态反应类药物,但其本身也可引起过敏。有报道本药引起药物过敏性皮疹。

(三)溴新斯的明(Neostigmine Bromide)

1.剂型规格:片剂15mg。0.02%注射液1mL∶0.2mg;0.05%注射液1mL∶0.5mg;0.01%注射液1mL∶1mg。

2.用途:用于重症肌无力、手术后功能性肠胀气及尿潴留。

3.用法用量: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每次15mg,每日3次。皮下注射:重症肌无力,每次0.5mg;预防术后腹胀或尿潴留,每次0.25mg,静脉给药常规剂量为每次0.5~2mg。

4.药理作用:本药为新斯的明的溴化物,为胆碱酯酶抑制药。能可逆性地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慢乙酰胆碱的灭活,使存在于胆碱受体周围的乙酰胆碱浓度增加而发挥其疗效。还可直接兴奋横纹肌的N胆碱受体,对横纹肌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兴奋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缩瞳、心动过缓、提高胃肠道和支气管等平滑肌的张力、收缩膀胱和子宫、增加唾液和汗液等分泌。

5.不良反应:本品可致药疹,大剂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泪、流涎等,严重时可出现共济失调、惊厥、昏迷、语言不清、焦虑不安、恐惧甚至心脏停搏等。注意事项:口服过量时,应洗胃、早期维持呼吸,并常规给予阿托品对抗;心律失常、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迷走神经张力升高和帕金森病等慎用。

(四)拉贝洛尔(Normodyne,Trandate)

1.剂型规格:片剂100mg;片剂200mg。2.5%注射液1mL∶25mg;5%注射液1mL∶50mg。

2.用途

(1)用于治疗多种类型高血压(尤其是高血压危象),包括伴有冠心病的高血压、伴有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史的高血压、妊娠高血压。

(2)用于外科手术前控制血压。

(3)用于嗜铬细胞瘤的降压治疗。

(4)用于可乐定类药物的停药综合征。

3.用法用量:成人常规剂量。

(1)口服给药:开始每次100mg,每日2~3次。如疗效不佳,可增至每次200mg,每日3~4次。

(2)静脉注射:每次25~50mg,用1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于5~10分钟内缓慢推注。如疗效不佳可于15分钟后重复1次,直至产生理想的疗效。总剂量不应超过200mg。

(3)静脉滴注:每次50~200mg,嗜铬细胞瘤患者可能需300mg以上。用前将本药10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50mL,滴注速度为1~4mg/min,取得较好效果后停止滴注。

4.药理作用:本药可选择性拮抗α1受体和非选择性拮抗β受体,均表现为降压效应,对β受体的作用比α受体强。通过抑制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反应发挥降压作用。在降压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冠脉流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降压强度与剂量及体位相关,对降低立位血压较卧位明显。其β受体阻断作用约为普萘洛尔的40%,但无心肌抑制作用;其α受体阻断作用为酚妥拉明的10%~15%。

5.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常见直立性低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反弹性或停药性心绞痛或高血压,可能是儿茶酚胺过敏所致;有引起水肿、雷诺现象、心功能不全的报道;尚有房室传导延迟的个案报道。

(2)精神神经系统:常见眩晕;较少见疲乏、多梦、头痛、震颤、抑郁等;偶见轻度感觉异常;尚有长期用药导致腕管综合征的个案报道。

(3)代谢/内分泌系统: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依赖型)可有低血糖反应。

(4)胃肠道:常见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和便秘。

(5)泌尿生殖系统:静脉注射后可见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暂时升高、排尿困难、尿潴留、尿痛、夜尿、尿频、阳痿、射精障碍。

(6)肝脏:可见肝坏死、肝炎、胆汁阻塞性黄疸。

(7)眼:偶见视力异常。

(8)呼吸系统:常见气喘、鼻塞、呼吸困难和支气管痉挛。

(9)皮肤:常见皮肤瘙痒、斑丘疹、苔藓样改变、荨麻疹、大疱性扁平苔藓、银屑病、面部红斑及头皮刺痛;尚有可逆性脱发、出汗、痤疮、湿疹和剥脱性皮炎等。

(10)肌肉骨骼系统:有出现中毒性肌病、肌痉挛和肌疼痛的个案报道。

(五)坦索罗辛(Tamsulosin)

1.剂型规格:胶囊0.1mg;胶囊0.2mg。

2.用途: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常规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和体征。

3.用法用量: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症,0.4mg/次,每日1次,服用2~4周后,若疗效不佳,用量可增至每次0.8mg,每日1次。

4.对虹膜的影响:可导致白内障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FIS)。表现为:正常眼内灌注压下的虹膜涌动,虹膜向超乳探头和切口部位脱垂,白内障术中瞳孔进行性缩小,这些临床表现会增加手术风险。术前1~2周停用该药有一定帮助;术前应准备虹膜拉钩,虹膜扩张环;术中前房内应用肾上腺素,可有效降低IFIS发生概率。

(六)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1.剂型规格:片剂10mg;片剂15mg;片剂30mg;片剂100mg。5%注射液1mL∶50mg;10%注射液1mL∶100mg;20%注射液1mL∶200mg。

2.用途

(1)镇静:用于焦虑不安、烦躁、高血压、功能性恶心、小儿幽门痉挛等。

(2)催眠:偶用于顽固性失眠症。

(3)抗惊厥:用于中枢兴奋药中毒或高热、破伤风、脑炎、脑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惊厥。

(4)抗癫痫:用于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

(5)可用于麻醉前给药。

(6)用于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7)国外还用于酒精戒断综合征。

3.用法用量

成人常规剂量如下:

(1)口服给药极量:每次250mg,每日500mg。

①镇静:每次15~30mg,每日2~3次。

②催眠:每日30~100mg,晚间顿服。

③抗癫痫:每次15~30mg,每日3次。

④抗惊厥:每日90~180mg,分3次服,或在晚间顿服。

⑤抗高胆红素血症,每次30~60mg,每日3次。

(2)肌肉注射极量:每次250mg,每日500mg。

①催眠:每次100mg。

②镇静、抗癫痫:每次15~30mg,每日2~3次。

③癫痫持续状态:每次100~200mg,必要时可4~6小时重复1次。

④抗惊厥:每次100~200mg,必要时可4~6小时重复1次。

⑤麻醉前用药:每次100~200mg,术前0.5~1小时注射。

⑥术后用药:每次100~200mg。必要时重复,24小时内总量可达400mg。

⑦妊娠呕吐:每次100mg,必要时6小时重复1次。

⑧抗运动障碍:每次30~120mg,必要时重复,24小时内总量可达400mg。

(3)静脉注射:癫痫持续状态:每次200~250mg,必要时6小时重复1次。极量:每次250mg,每日500mg。注射应缓慢。

4.药理作用:本药为长效巴比妥类药。随着剂量的增加,其中枢抑制作用的程度和范围逐渐加深和扩大,相继出现镇静、催眠,直至麻醉,中毒剂量可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抑制,甚至麻痹死亡。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从而减弱传入冲动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有利于皮层抑制过程的扩散。使用睡眠剂量时,能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6~8小时)。

本药还具有抗惊厥作用,对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有效,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及小发作疗效差。抗癫痫的作用机制在于本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传递,同时增加运动皮质的电刺激阈值,从而提高了癫痫发作的阈值,抑制放电冲动从致痫灶向外扩散。此外,本药为肝微粒体酶诱导药,可诱导肝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使血浆内胆红素浓度降低,可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其肝药酶诱导作用,不仅加速自身的代谢,还可加速其他多种药物的代谢。

5.不良反应

(1)常见头晕、嗜睡、乏力、关节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2)少见皮疹、药物热、剥脱性皮炎等过敏反应。

(3)可能出现认知障碍、逆行性遗忘(记忆缺损)。

(4)罕见巨幼细胞贫血和骨软化。

(5)大剂量时可产生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严重的呼吸抑制。

(6)长期用药时可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且可导致蓄积中毒。偶见叶酸缺乏和低钙血症。

(七)吗啡(Morphine)

1.剂型规格:片剂5mg;片剂10mg;片剂30mg;片剂60mg。1%注射液1mL∶10mg。

2.用途

(1)用于使用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剧痛,如严重创伤、烧伤、晚期癌症等引起的疼痛。

(2)用于心肌梗死而血压尚正常者的镇静,并减轻心脏负担。

(3)用于心源性哮喘,暂时缓解肺水肿症状。

(4)用于麻醉和手术前给药,使患者安静并进入嗜睡状态。

(5)偶用于恐惧性失眠、镇咳、止泻。

3.用法用量

成人常规剂量如下:

(1)口服给药

①常用量:每次5~15mg,每日15~60mg。极量:每次30mg,每日100mg。

②重度癌痛:应按时口服,个体化给药,逐渐增量。首次剂量范围可较大,每日3~6次,临睡前1次剂量可加倍。

③缓释片和控释片:用药剂量应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来决定,个体间可存在较大差异。最初应用本药者,宜每次10mg或20mg,每12小时1次。根据镇痛效果来调整剂量。

(2)皮下注射:每次5~15mg,每日15~40mg。极量:每次20mg,每日60mg。

(3)静脉注射

①镇痛:常用量每次5~10mg。对于重度癌痛患者,首次剂量范围可较大,每日3~6次。

②静脉全麻:不应超过1mg/kg,不够时加用作用时效短的本类镇痛药。

(4)硬膜外注射:用于手术后镇痛,自腰脊部位注入硬膜外间隙,每次极限量为5mg,胸脊部位应减为每次2~3mg,按一定的间隔时间可重复给药多次。

(5)蛛网膜下隙注射:单次0.1~0.3mg,原则上不再重复给药。

4.药理作用:盐酸吗啡为阿片受体激动药,药理作用如下:

(1)通过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质脑啡肽的作用,激动中枢神经阿片受体(µ型、κ型及δ型)而产生强镇痛作用,对持续性钝痛效果强于间断性锐痛和内脏绞痛。

(2)有较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使患者产生欣快感,改善疼痛患者的紧张情绪。

(3)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4)可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5)可兴奋平滑肌,增加肠道平滑肌张力引起便秘,并使胆道、输尿管、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

(6)可促进内源性组胺释放而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可使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7)尚有缩瞳、镇吐等作用。

5.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可致外周血管扩张,产生直立性低血压,表现为眩晕甚至昏厥;偶可产生轻度的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鞘内和硬膜外给药可致血压下降。

(2)呼吸系统: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抑制咳嗽反射,可能会导致某些患者(如开胸手术后患者)出现肺不张和感染。少见支气管痉挛和喉头水肿等。另有引起肺肉芽肿病的报道。最严重的是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鞘内和硬膜外给药)。

(3)精神神经系统:可出现一过性黑矇、嗜睡、注意力分散、思维力减弱、表情淡漠、抑郁、烦躁不安、惊恐、畏惧、视力减退、视物模糊或复视,少见耳鸣,甚至可出现妄想、幻觉。

(4)胃肠道:常见恶心、呕吐(反复使用本药后,呕吐中枢受到抑制,恶心和呕吐可减轻或消除)、便秘、腹部不适、腹痛、胆绞痛、胆管内压上升等。

(5)泌尿系统:可见少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鞘内和硬膜外给药可致尿潴留。

(6)代谢/内分泌系统:长期使用本药,可致男性睾酮分泌减少,第二性征退化;女性排卵受影响,可出现闭经,泌乳抑制。

(7)眼:瞳孔缩小如针尖。

(8)皮肤:偶见荨麻疹、瘙痒和皮肤水肿。鞘内和硬膜外给药可致持续性瘙痒。

(9)戒断反应:对本药成瘾或有依赖性的患者,突然停用或给予麻醉拮抗药均可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如流泪、流涕、出汗、瞳孔散大、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及体温升高等;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如呕吐、腹痛和腹泻。精神兴奋性增强,可出现惊恐、不安、打呵欠、震颤和失眠。肌肉和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