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部给药系统

三、眼部给药系统

(一)缓释药物制剂

普通滴眼液加入黏性赋形剂,溶液黏滞度增加,延长了药液在结膜囊内的滞留时间,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角膜通透性也随之增强。

(二)膜控释药系统

指将药物溶入高分子膜内,制成膜状缓释剂型,植入结膜囊内,借助泪液的作用,缓慢释药,以提高药物疗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药物对眼和全身的不良反应,分为两大类:

1.半定量缓释系统

(1)亲水软镜:将亲水软镜浸入药液中,充分吸收药物后放入眼部,药物即可逐渐释出。

(2)眼用药膜:眼用药膜系是将药物溶解或均匀地分散在成膜材料的溶液中,经加工而成的薄膜状药物制剂。

(3)胶原膜(盾):为一种半透明柔软薄膜,外形类似角膜接触镜,由猪巩膜制取。由于胶原膜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溶解,因而透氧量随之逐渐增大,从而避免了角膜接触镜带来的缺氧弊端。现有的胶原膜按溶解时间分为12小时、24小时、72小时3种。胶原膜因纤维间隙能容纳药物分子,故可作为一种“药库”,在较长时间内将药物经由角膜逐渐释放入眼内,从而能在较短期内使药物达到较高的浓度,并维持较长时间,同时还可减少因黏膜和鼻泪管吸收而造成的全身副作用。

2.长效控释药囊

由上、下两层控释高分子膜和内层药核压制成的长效药囊。放入水中后药物能从膜内逐渐释出,只要囊内药物保持饱和状态,囊外液体经常流动更新,释药速度就能保持稳定。眼部由于经常瞬目和泪液的流动,保证了液体的不断更新,因此较为适宜。长效药囊一般能维持恒定药效1周左右。

(三)眼植入剂

眼植入剂是一类将药物包裹或掺入至高分子聚合物,并制成不同形状,然后植入眼组织的新剂型,药物从这种制剂中缓慢定量释放,起长效治疗作用。

1.非蚀解型植入剂

将药物小丸包裹于PVA膜(可渗透膜)内,外部再部分包裹一层不可渗透膜,然后植入眼组织内。

2.生物蚀解型植入剂

将药物掺入能生物蚀解的聚合物中,制成一定形状的释药装置,植入眼组织内。

(四)透巩膜释药系统

许多眼后段疾患如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视网膜静脉阻塞以及眼前段手术后诱发的黄斑囊样水肿等需要长期而又足够剂量的药物治疗,现有的给药途径均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巩膜有较大的表面积、高度亲水性、能通透水溶性大分子药物,同时巩膜内细胞少、缺乏蛋白水解酶,这些特点促使一些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能透过巩膜抵达脉络膜、视网膜。因而侵袭性小的透巩膜释药装置随之产生。

(五)胶体系统

1.眼用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类脂双分子层所组成的封闭小囊。其双分子层中或层间可包含药物。

2.类脂质体

类脂质体是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胆固醇构成的一种单层或多层的新型药物载体,包封药物后可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和释放特征,并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疗效。

3.微粒体和毫微粒体

微(毫微)粒体是包容药物的微小聚合物颗粒,这些颗粒混悬于液态载体介质中。微(毫微)球体是药物与聚合物的结合体,药物被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中。

4.树状高分子聚合物

树状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高分子枝化聚合物。

5.亚微乳和微乳

粒径在100~300nm的乳滴称亚微乳,粒径在10~100nm为微乳。微乳滴眼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增强疗效和延长作用时间的优点。

(六)聚合凝胶

1.生物黏附亲水凝胶

生物黏附亲水凝胶是一类半固体型制剂。由于生物黏附聚合物,能与覆盖在生物黏膜表面的黏蛋白形成较强的非共价键结合,因而能较长时间滞留在黏膜表面,可提高眼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因全身吸收引起的毒副作用。

2.即型凝胶

即型凝胶是指当暴露于机体生理状态时,可转变为半固体的胶态的一类黏性液体。它能精确给药,具有缓释性,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