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方式及药物在眼内的分布

三、给药方式及药物在眼内的分布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眼内分布影响较大。滴眼剂主要分布在眼前段组织;结膜下注射眼前段可获得较高浓度药物;球后注射、Tenon氏囊下注药主要分布在后巩膜、视神经及眼后段(如视网膜、脉络膜等);全身给药后药物在血流量丰富的组织中浓度较高(如脉络膜、虹膜、睫状体等);治疗视网膜疾病最直接的给药方式是玻璃体注射。

(一)结膜

结膜炎症主要依靠滴眼液表面用药。但是治疗慢性炎症使用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时,类固醇激素可进入前房作用于小梁网引起眼压升高。若在人工泪液中添加防腐剂则可能破坏角膜上皮的完整性。

(二)角膜

药物比较容易渗透入角膜。局部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都可以使角膜获得较高浓度的药物,对于角膜病变,常用这两种方式给药。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能吸收水溶性药物,在药液中浸泡后,可作为持续性药物释放系统。

(三)房水

结膜下注射或多次局部滴眼,房水中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有些药物(如泼尼松、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和氯霉素)在反复滴眼后,房水中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浓度。当角膜上皮完整时,肾上腺素、大部分抗生素、抗真菌药和β受体阻断药很难渗透入前房。可以通过酯化作用提高药物脂溶性,使其易于渗透入角膜上皮进入前房。

结膜下注射对多数药物来说进入眼内的主要途径是经巩膜扩散进入眼内。因此,吸收途径可分两步,第一步注射药物在巩膜下浸润扩散;第二步从巩膜进入前房。其通路大致包括:横向扩散进入角膜基质层,由此通过内皮层进入前房;通过房角小梁组织,进入虹膜基质,并通过它的前表面进入前房;进入睫状体基质,并进入新分泌的房水;进入玻璃体(主要在平坦部)。

玻璃体给药后前房的药物浓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种类和眼部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如是否有晶体、人工晶体或无晶体。有晶体屏障则前房药物浓度低,反之则前房药物浓度高。这些与累及前节的眼内炎治疗有关,即除玻璃体注药外,必要时应辅助以结膜下注射治疗累及前节的眼内炎。

(四)虹膜

药物在虹膜的浓度往往与房水中的浓度成正比。结膜下注射部位附近的虹膜药物浓度更高,这种现象可由结膜下注射散瞳剂后,引起偏心散瞳得到证实。此外,虹膜组织中的黑色素细胞与药物的结合也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五)玻璃体与视网膜

结膜下注射或Tenon氏囊下注射,药物到达玻璃体的浓度较低,全身用药时,由于血-视网膜屏障的作用,也是如此。但有眼内炎时,血-视网膜屏障不完整,静脉用药可使玻璃体药物浓度提高。直接玻璃体注药是最有效的。

视网膜泵能转运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从玻璃体腔清除的速度快。羧苄磺胺能降低色素上皮细胞泵的转运功能。某些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氨基糖甙类能从眼前节排出,它们在玻璃体内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但在无晶体眼中半衰期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