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且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机体每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
维生素的作用:绝大多数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辅酶的组成部分,是各个不同的代谢反应中必需的辅助因素,在机体的酶促反应中担负着传递氢原子、电子或转移某些基团的作用。当人体缺乏维生素时,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适量补充维生素可保持身体健康;过量摄取维生素却会导致中毒。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D2:预防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骨软化症。
维生素D3:促进肠道钙吸收,诱导骨质钙磷沉着和防止佝偻病。
维生素E:维生素E缺乏症、间隙性跛行。
维生素K1:抗出血维生素,用于新生儿出血、吸收不良或口服抗凝剂所致的低凝血酶原症,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维生素K体内缺乏症。
维生素K2: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预防肝硬化进展为肝癌;治疗维生素K2缺乏性出血症;利尿、强化肝脏的解毒功能,并能降低血压。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维生素B 缺乏症、周围神经炎。
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症。
维生素B6:维生素B6依赖综合征、缺乏症、先天性代谢障碍病。
维生素B12: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抗叶酸药物引起的贫血、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视神经炎)。
维生素H:用于生物素酶缺乏的儿童。
维生素C:维生素C缺乏症、酸化尿、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等。
甲钴胺片(Mecobalamine)
1.剂型规格:片剂0.5mg。
2.用途:周围神经病。
3.用法用量:口服。通常成人每次1片(0.5mg),每日3次,可根据年龄、症状酌情增减。
4.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腺苷钴胺相比,可高浓度地存在于血液和脑脊液中,具有对神经的高度亲和力,更易以高浓度转移进入神经细胞组织的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氰钴胺强。本品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神经轴突骨架蛋白的运输正常化,对药物引起的神经退变具有抑制作用。
5.不良反应:过敏偶有皮疹发生。
6.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7.注意事项
(1)如果服用1个月以上无效,则无须继续服用。
(2)从事汞及其化合物的工作人员,不宜长期大量服用本品。
(3)本品开封后,应避光、避湿保存。
腺苷钴胺片(Cobamamide)
1.剂型规格:片剂0.25mg。0.1%注射液1mL∶1mg。
2.用途:用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疾病,如妊娠期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也可用于营养性疾患以及放射线和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
3.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6片(0.5~1.5mg),每日3次。肌肉注射,0.5~1.5mg/次,每日1次。
4.药理作用:甲钴胺及腺苷钴胺作为维生素B12的同类物能通过增强神经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促进轴浆转运,促进轴突再生,加快突触传递的早期修复,修复损伤神经和改善视神经传导速度。有学者将其应用于视神经挫伤的治疗,可较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视力,减少视神经萎缩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此外,也可将其应用于青光眼的视神经保护及眼外肌麻痹的治疗。也有报道将其用于视神经炎症的辅助治疗。
5.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6.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7.注意事项
(1)第一次使用本品前应咨询医生,治疗期间应定期去医院检查。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神经系统损害者在诊断未明前慎用。
(4)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6)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维生素C(Vitamin C)
1.剂型规格:片剂100mg。25%注射液2mL∶0.5g。
2.用途
(1)用于防治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
(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整合,使铁排出加速。
(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
(4)克山病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时,可用大剂量本品治疗。
3.用法用量:静脉注射,每次0.5~1.0g或遵医嘱。口服:100mg/(次·日)。
4.药理作用: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保持血管完整,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维持免疫功能,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碱烧伤是眼部常见的化学烧伤,碱性物质进入眼内会与组织细胞结构中的脂类发生皂化反应,形成既可以脂溶又可以水溶的双向溶解化合物,碱类物质可以快速穿透组织,对眼部结构造成伤害。烧伤后应用维生素C则可以大量的中和碱性物质,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能够灭活氧自由基,防止氧化烧伤,减少角膜溃疡的发生率,极大的改善碱烧伤的预后。
5.药物相互作用
(1)大剂量维生素C可干扰抗凝药的抗凝效果。
(2)与巴比妥或扑米酮等合用,可促使维生素C的排泄增加。
(3)纤维素磷酸钠可促使维生素C代谢为草酸盐。
(4)长期或大量应用维生素C时,能干扰双硫仑对乙醇的作用。
(5)水杨酸类能增加维生素C的排泄。
(6)不宜与碱性药物、核黄素、三氯叔丁醇、铜、铁离子(微量)的溶液配伍,以免影响疗效。
(7)与维生素K3配伍,因后者有氧化性,可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两者疗效减弱或消失。
6.不良反应
(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晕厥。
(4)药物过量:每日1~4g,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过5g时,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
7.注意事项
(1)对诊断的干扰。大量服用将影响诊断性试验的结果:如大便隐血可致假阳性;能干扰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清转氨酶浓度的自动分析结果;尿糖(硫酸铜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均可致假阳性;尿酸盐和半胱酸等浓度增高;血清胆红素浓度上升;尿pH下降。
(2)长期大量应用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坏血病症状,故宜逐渐减量停药。
(3)本品浓度大,不宜静脉直接推注或肌内注射,避免发生血栓或溶血反应。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本品可通过胎盘,可分泌入乳汁。孕妇大剂量应用时,可产生婴儿坏血病。
维生素(Vitamin E)
1.剂型规格:胶囊剂100mg。
2.用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的辅助治疗。
3.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粒,每日2~3次。
4.药理作用:维生素E是有8种形式的脂溶性维生素,为一重要的抗氧化剂。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梢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可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
5.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可促进维生素A的吸收、利用和肝脏贮存。
(2)降低或影响脂肪吸收的药物如考来烯胺、新霉素以及硫糖铝等,可干扰本品的吸收、不宜同服。
(3)口服避孕药可以加速维生素E代谢,导致维生素E缺乏。
(4)雌激素与本品并用时,如用量大、疗程长,可诱发血栓性静脉炎。
(5)本品避免与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同用,以防止低凝血酶原血症发生。
6.不良反应:长期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头痛、视力模糊、皮肤皲裂、唇炎、口角炎、腹泻、乳腺肿大、乏力。
7.注意事项
(1)本品为辅助治疗药,第一次使用本品前应咨询医生,治疗期间应定期到医院检查。
(2)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患者慎用。
(3)缺铁性贫血患者慎用。
(4)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7)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叶黄素软胶囊(Xanthophyll)
1.剂型规格:胶囊剂500mg。
2.用途:缓解视疲劳及黄斑变性。
3.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2粒。
4.药理作用:叶黄素主要存在于蔬菜中,属于类胡萝卜素。芥蓝、绿色花椰菜、菠菜、芦笋、绿色莴苣、蛋黄等都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医学实验证明,植物中所含的天然叶黄素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抗氧化剂,可预防细胞衰老和机体器官衰老,已被建议用作癌症预防剂,生命延长剂,溃疡抵制剂,心脏病发作与冠状动脉疾病的抵制剂。叶黄素是人眼视网膜黄斑区域的主要色素。这种元素是人体无法制造的,必须靠摄入叶黄素来补充;保护眼睛不受光线损害,蓝光可直达视网膜及黄斑,黄斑中的叶黄素能过滤掉蓝光,避免蓝光对眼睛的损害。叶黄素作为抗氧化剂和光保护作用,可促进视网膜细胞中视紫质(Rhodopsin)的再生成,可增进视力、保护视力。缓解视疲劳症状(视物模糊、眼干涩、眼胀、眼痛、畏光等)。提高黄斑色素密度,保护黄斑,促进黄斑发育。减少玻璃膜疣的产生,预防AMD的发生。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单独应用微量元素复合剂(维生素C,维生素E,锌,铜,叶黄素,DHA,EPA,白藜芦醇)或与抗VEGF药物联用也已被证明可减轻黄斑区CNV的发生。
5.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6.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7.注意事项:本品不能代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