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血管闭塞性疾病
视网膜血管闭塞性疾病分为视网膜静脉闭塞性和动脉闭塞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常见的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bstruction,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bstruction,BRVO),临床特征主要是视网膜血液瘀滞、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和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与视网膜炎症、视网膜低灌注、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等均可为发病的诱因。后者最常见的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bstruction,CRAO)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bstruction,BRAO)。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终末动脉,它的阻塞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视力严重下降,病因可主要归纳为栓塞、动脉管壁改变与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以上因素的综合。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比较困难,对某些疗法也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血栓形成应用抗凝剂治疗,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过去使用的抗凝药,如尿激酶、链激酶、去纤酶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等,已不再应用。迄今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可针对病因治疗和防治血栓形成,如降低血压和眼压,降低血液黏度,减轻血栓形成和组织水肿,并促进出血吸收。活血化瘀中药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如血栓通、丹参等。对于继发视网膜黄斑水肿或者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则需要使用抗VEGF制剂玻璃体腔内注射,以消除黄斑水肿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一)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1.剂型规格:片剂0.12mg。
2.用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0~240单位(每次1~2片),每日360~720单位(每日3次)。空腹服用。
4.不良反应:偶有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现象及胃部不适和倦怠等感觉,停药后消失。
5.药物代谢:口服4小时血浆浓度达峰值,t1/2为7小时,主要经肾脏排泄。
6.药物相互作用:①本品与蛋白酶抑制剂不能同时使用;②本品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协同作用。
7.注意事项:本品为肠溶衣片,应整片吞服以防药物在胃中被破坏。
(二)丹参注射液
1.剂型规格:注射液2mL∶2g。
2.用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3.用法用量: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静脉注射,每次4mL(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10~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次,或遵医嘱。
4.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
5.药物代谢: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6.药物相互作用:尚无本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信息。
7.注意事项:①本品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其他药物混用;②本品是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所以使用前必须对光检查,发现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三)血栓通胶囊
1.剂型规格:胶囊0.18g。
2.用途: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3.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粒,每日3次。
4.不良反应:个别用药前GPT异常的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GPT增高,是否与服用药物有关,尚无结论。
5.药物代谢: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6.药物相互作用: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7.注意事项:孕妇慎服;过敏体质者慎服。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治疗原则是紧急抢救,争分夺秒。对发病时间较短者应按急诊处理,包括吸氧、全身应用血管扩张药扩张视网膜血管、降低眼压包括前房穿刺,眼球按摩使用降眼压药使血管扩张。对于急性期未能得到救治的晚期患者,则可以使用前文述及的改善微循环药物改善预后。
(四)罂粟碱注射液
1.剂型规格:3%注射液 1mL∶30mg。
2.用途:用于治疗脑、心及外周血管痉挛所致的缺血,肾、胆或胃肠道等内脏痉挛。
3.用法用量:静脉注射,每次30~120mg,每3小时1次,应缓慢注射,不少于1~2分钟,以免发生心律失常以及足以致命的窒息等。
4.毒副作用:①用药后出现黄疸,眼及皮肤明显黄染,提示肝功能受损;②胃肠道外给药可引起注射部位发红、肿胀或疼痛。快速胃肠道外给药可使呼吸加深、面色潮红、心跳加速、低血压伴眩晕;③过量时可有视力模糊、复视、嗜睡或/和软弱。
5.药物代谢:口服易吸收,但差异大,生物利用度约54%。蛋白结合率近90%。半衰期(t1/2)为0.5~2小时,但有时也长达24小时。主要在肝内代谢为4-羟基罂粟碱葡糖糖醛酸盐。一般以代谢产物形式经肾排泄,可经透析被清除。
6.药物相互作用:①与左旋多巴同用时可减弱后者的疗效,本品能阻滞多巴胺受体;②吸烟时因烟碱作用,本品的疗效降低。
7.注意事项:①对诊断的干扰:服药时血嗜酸性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胆红素可增高,提示肝功能受损;②由于对脑及冠状血管的作用不及对周围血管,可使中枢神经缺血区的血流进一步减少,出现“窃流现象”,用于心绞痛、新近心肌梗死或卒中时需谨慎;③心肌抑制时忌大量,以免引起进一步抑制;④青光眼患者要定期检查眼压;⑤静脉注射大量能抑制房室和室内传导,并产生严重心律失常;⑥需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尤其是患者有胃肠道症状或黄疸时。出现肝功能不全时应停药。
(五)硝酸甘油片
1.剂型规格:片剂0.5mg。
2.用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也可用于降低血压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3.用法用量:成人每次用0.25~0.5 mg舌下含服。
4.毒副作用:①头痛:可于用药后立即发生,可为剧痛和呈持续性;②偶可发生眩晕、虚弱、心悸和其他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尤其在直立、制动的患者;③治疗剂量可发生明显的低血压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虚弱、出汗、苍白和虚脱;④晕厥、面红、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均有报告。
5.药物代谢:舌下含服立即吸收,生物利用度80%;而口服因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仅为8%。舌下给药2~3分钟起效、5分钟达到最大效应,血药浓度峰值为2~3ng/mL,作用持续10~30分钟,半衰期1~4分钟。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约为60%。主要在肝脏代谢,中间产物为二硝酸盐和单硝酸盐,终产物为丙三醇。两种主要活性代谢产物1,2-二硝酸甘油和1,3-二硝酸甘油与母体药物相比,作用较弱,半衰期更长。代谢后经肾脏排出。
6.药物相互作用:①中度或过度饮酒时,使用本药可致低血压;②与降压药或血管扩张药合用可增强硝酸盐的致体位性低血压作用;③阿司匹林可减少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清除,并增强其血流动力学效应;④使用长效硝酸盐可降低舌下用药的治疗作用;⑤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可)加强有机硝酸盐的降压作用;⑥与乙酰胆碱、组胺及拟交感胺类药合用时,疗效可能减弱。
7.注意事项:①应使用能有效缓解急性心绞痛的最小剂量,过量可能导致耐受现象。片剂用于舌下含服,不可吞服;②小剂量可能发生严重低血压,尤其在直立位时。舌下含服用药时患者应尽可能取坐位,以免因头晕而摔倒;③应慎用于血容量不足或收缩压低的患者;④诱发低血压时可合并反常性心动过缓和心绞痛加重;⑤可使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恶化;⑥可发生对血管作用和抗心绞痛作用的耐受性;⑦如果出现视力模糊或口干,应停药;⑧剂量过大可引起剧烈头痛。
(六)葛根素注射液(Puerarin)
1.剂型规格:5%注射液2mL∶100mg。
2.用途:视网膜动、静脉阻塞。
3.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次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2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使用2~3个疗程。超过65岁的老年人连续使用总剂量不超过5g。
4.不良反应:①个别患者在用药开始时出现暂时性腹胀、恶心等消化道反应,继续用药自行消失;②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发热等过敏反应,极少数患者出现溶血反应,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③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
5.药物代谢:动物实验表明,小鼠静脉注射葛根素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依次降低(11.80小时、10.37小时、4.65小时),分布半衰期依次增加(0.53小时、0.64小时、0.67小时);葛根素静脉注射5mg/kg体重,健康志愿者的分布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0.3分钟和74.0分钟,平均滞留时间为1.28小时,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为0.298L/kg。属于开放二室模型。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4.6%。药物在各组织的分布以肝、肾、心脏和血浆中较高;睾丸、肌肉和脾脏次之;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但含量较低。
6.药物相互作用:本药为含酚羟基的化合物,遇碱溶液变黄,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等。因此,使用过程中,不宜在碱液中长时间放置,应避免与金属离子接触。
7.注意事项:①有出血倾向者慎用;②本品长期低温(10℃以下)存放可能析出结晶,此时可将安瓿置温水中,待结晶溶解后仍可使用;③血容量不足者应在短期内补足血容量后使用本品;④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生理盐水稀释本品后静滴;⑤使用本品者应定期监测胆红素、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尿常规;⑥出现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症状者,需立即停药,及时治疗。
(七)前列地尔注射液(Alprostadil)
1.剂型规格:0.0005%注射液1mL∶5µg;0.0005%注射液2mL∶10µg。
2.用途: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
3.用法用量:成人每日1次,前列地尔5~10µg+10mL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缓慢静注,或直接入小壶缓慢静脉滴注。
4.不良反应:①休克:偶见休克。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现象时,立刻停药,采取适当的措施;②注射部位:有时出现血管疼、血管炎、发红,偶见发硬,瘙痒等;③循环系统:有时出现加重心衰,肺水肿,胸部发紧感,血压下降等症状,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另外,偶见脸面潮红、心悸;④消化系统:有时出现腹泻、腹胀、不愉快感,偶见腹痛、食欲不振、呕吐、便秘、转氨酶升高等;⑤精神和神经系统:有时头晕、头痛、发热、疲劳感,偶见发麻;⑥血液系统:偶见嗜酸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⑦其他:偶见视力下降、口腔肿胀感、脱发、四肢疼痛、浮肿、荨麻疹。
5.药物代谢:本品静脉给予大鼠5分钟后组织内前列地尔含量最高,以后缓慢下降至消失。前列地尔主要分布在肾、肝、肺组织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眼球和睾丸内含量最低。本品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中代谢较快,其代谢产物(13,14-二氢-15-酮-PGE1)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给药后24小时内尿中排泄大约90%,其余经粪便排泄。
6.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血浆增容剂(右旋糖苷、明胶制剂等)混合。
7.注意事项:①下述患者慎用本品: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患者,青光眼或眼压高的患者,既往有胃溃疡并发症的患者,间质性肺炎的患者;②用于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微小血管循环障碍的患者。由于本药的治疗是对症治疗,停止给药后,有再复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