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常见的免疫性眼病
(一)外眼及角结膜病
1.接触性过敏:最常见的眼部变态反应为眼睑接触性过敏:全角自觉发痒、流泪和畏光,眼睑可见红斑和硬结。变态反应原慢性接触者均有鳞屑和苔藓样改变。
2.春季角膜结膜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眼病。以眼痒为主要症状,常见于儿童及年轻人,累及双眼,具有季节性反复及自愈趋向的特点。
3.巨乳头性结膜炎:为变态反应性结膜疾病,与佩戴角膜接触镜有关,亦可见于内眼术后角膜缝线线头突起刺激所致。
4.泡性角结膜炎: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眼病。常见的微生物包括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单疱病毒等;也可见于肠道寄生虫病例或酒渣鼻及葡萄球菌性睑缘炎患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营养不良及过敏素质者。有自愈倾向,但极易复发,一般预后良好,累及角膜者可影响视力。
5.蚕食性角膜溃疡:即Mooren溃疡,临床特征为慢性、进行性、疼痛性、边缘性角膜溃疡。眼红、眼痛为其典型症状,且疼痛程度常常超过局部的炎性体征。其病变特点还在于:溃疡边发展、边修复,随之被新生上皮所覆盖,同时伴有大量新生血管生长,病变顽固进行,直至波及整个角膜。病程可持续6~12个月。
6.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目前造成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药是目前临床常用而且有效的抗免疫排斥反应药物,可有效延长移植片的存活时间而得以维持透明和发挥其生理功能。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FK506、雷公藤总甙等均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并用于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二)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分类复杂混乱,按照病因可分为结核性、梅毒性或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但多数葡萄膜炎患者病因尚不清楚,称之为特发性葡萄膜炎。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和复发性炎症,按照渗出物性质分为化脓性和渗出性炎症,按照炎症病理性质可分为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目前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织推荐的分类方法是解剖学分类法,分为前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中间部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和全葡萄膜炎。葡萄膜炎的最理想治疗方法是针对病因治疗,但多数患者病因诊断困难,目前多采用非特异性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常为首选药物,其次为免疫抑制药、生物制剂、非甾体抗炎剂和局部对症治疗。
(三)甲状腺相关性眼病(Graves眼病)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单侧或双侧眼球突出的最常见原因。其主要症状包括单侧或双侧眼睑肿胀,上、下睑退缩,上睑迟落,眼球突出,眼外肌肥厚并运动障碍,晚期角膜暴露、视功能下降。药物治疗包括系统性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除药物治疗,还有针对眼球突出、眼肌麻痹、眼睑退缩的手术、放射治疗。
(四)交感性眼炎
交感性眼炎是眼球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引起的双眼弥漫性非坏死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受伤眼称刺激眼,未受伤眼称交感眼。外伤和交感性眼炎发生的时间:65%发生在受伤后2个月以内,90%发生在1年以内,最危险的时间是受伤后4~8周。其发病与免疫因素相关。刺激眼在眼球穿通伤后未能迅速恢复正常,而持续有慢性炎症并有刺激症状,逐渐加重,出现羊脂KP、房水混浊、虹膜发暗有结节。交感眼的临床症状与VKH相似。通常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用免疫抑制剂。
(五)干燥综合征
干燥性角结膜炎伴有口干,唾液流量减少,下唇活检发现唇小唾液腺有淋巴细胞浸润团;类风湿因子阳性,抗核抗体阳性。全身症状可有低热、肾小管损害,肺间质纤维化,萎缩性胃炎等。本病预后良好,但无特效治疗。眼局部使用人工泪液,全身需根据内科病变合理用药。
(六)多发性硬化
为脱髓鞘疾病,病变分布广泛可累及脑、脊髓和视神经。多发生于21~40岁,男女皆有。临床表现多样,有大脑、脑干、小脑、脊髓和视神经损害症状,可以是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眼肌麻痹,病情发作和缓解可交替进行多年。急性期多采用激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