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构成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称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时间资源等。同时认为,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由于其特殊重要性而被称为第一资源。
人力资源是与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源相对应的概念,有广义人力资源概念和狭义人力资源概念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以人的生命为载体的社会资源,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资源。狭义的人力资源则是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总称,即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二)人力资源的构成
人力资源由数量和质量两个基本方面构成。
1.人力资源的数量构成
人力资源的数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的总和。如图1-1所示。
图中①~⑧均属于人力资源。其中①~④是直接的、已开发的、现实的劳动力供给;⑤~⑧是间接的、尚未开发好的、潜在形态的社会劳动力供给。

人力资源的数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人口的总量。人力资源属于人口的一部分,因此人口的总量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的数量。人口的总量由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两个因素决定,自然增长率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人口总量=人口基数×[1+(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也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产生影响。相同的人口总量下,不同的年龄结构会使人力资源的数量有所不同。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时,人力资源的数量相对会比较多;相反,人力资源的数量相对会比较少。
2.人力资源的质量构成
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它一般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来衡量。人力资源的质量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人类的体质和智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来源于人口代系间遗传基因的保持,并通过遗传与变异,使人类不断地进化、发展。但是,不同的人在体质水平与智力水平先天上的差异是比较小的,主要还是在后天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不同。
(2)营养因素。营养因素是人体发育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营养状况,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营养状况,必然影响其体质和智力水平。营养也是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充足而均衡地吸收营养才能保持人力资源原有的质量水平。
(3)教育因素。教育是人为地传授知识、经验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教育是赋予人力资源质量的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它能使人力资源的智力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得到提高。
3.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丰富程度不仅要用其数量计量,而且要用质量来评价。与人力资源的数量相比,其质量方面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数量反映了可以控制物质资源的人数,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则反映了可以具体控制哪种类型、哪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的人员特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内部的替代性方面。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的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性较强,而数量对质量的替代作用较差,有时甚至不能替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使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与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
(1)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皆产生于这个最基本的资源中。
(2)劳动力资源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人口总和,即处在劳动适龄范围内的人力资源。
(3)人才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口的总和。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是优质的人力资源。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数量关系如图1-2所示。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是另一种形态的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构成了国民财富,而这种资本的有形形态就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很多人甚至将它们通用,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总的来说,人力资本是针对经营管理和经济运营来说的,而人力资源是针对经济增值和经济贡献来说的;人力资本是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投入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以此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人力资源是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能力投入劳动生产过程,并以此产生出一定的工作能力、创造出一定的工作成果。也就是说,虽然同是劳动者身上具备的能力,但人力资本是一种经济利益分配的依据,是一种经济投资中的股份;而人力资源是一种经济运营中的力量基础,是一种工具,能够创造经济利益。
三、人力资源的特征
1.能动性
能动性是人力资源最根本的特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根本特征。人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使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具有意识,知道活动的目的,因此人可以有效地对自身活动作出选择,调整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第二,人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是支配其他资源的主导因素;第三,人力资源在活动过程中是可以被激励的,即通过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动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两重性
两重性指的是人力资源兼具生产性和消费性。人力资源是生产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因此具有生产性。同时人力资源也是消费者,人力资源的保持和发展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财富。只有生产大于消费,社会才能取得进步。
3.时效性
人力资源是具有生命的资源,它与人的生命周期是紧密相连的。人的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发育成长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个大的阶段。在人的发育成长期,体力和脑力还处在一个不断增强和积累的过程中,这时还不足以用来进行价值创造,因此还不能称为人力资源。人进入成年期后,体力和脑力的发展都达到了可以从事劳动的程度,可以对财富的创造作出贡献,因此也就形成了现实的人力资源。人进入老年期后,其体力和脑力都不断衰退,越来越不适合进行劳动,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就不能再称为人力资源了。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源的培养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学习与培训项目,对人力资源适时开发、及时利用、讲究实效。
4.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可以不断开发的资源,它不像自然资源,通过多次开发直至形成最终产品之后,就不能再继续开发下去了。人力资源的连续性说明,不仅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是开发的过程,而且培训、积累、提高、创造的过程也是开发的过程,它是一个可以多次开发的资源。就是说,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直到他的生命终结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他的职业生涯结束之前,都是可以持续开发的资源。基于这一特征,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注重终身教育,加强后期的培训和开发,不断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
5.再生性
资源可分为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它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再生。这种再生不同于一般生物资源的再生产,除了受自然规律支配外,还受到人的意识支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新技术革命的制约。
6.社会性
人力资源受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具有社会性。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必将导致人力资源质量的不同。人从一生下来就遇到既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制约着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只能在时代提供的条件下努力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当前生产力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人力资源的素质也存在差距的原因。即使在同一国家、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力资源自然也会不同。另外,人力资源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也必然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