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在临床上常见有几种类型?如何防治?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B群疱疹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组织增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周围神经、内脏器官、虹膜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
(1)分类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3周左右,根据发病部位和症状可分为4种类型,即神经型、眼型、内脏型和皮肤型,有时也可混合发生。
①神经型(彩图30、彩图31)。多见于弱毒感染或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免疫失败的青年鸡(2~4月龄),主要侵害外周神经,造成不全或完全麻痹,可发生在机体一个或数个部位,通常多发生在两翅和两腿,多为一侧。腿表现横卧、劈叉,姿势具有特征性;翅表现下垂,抱地而行。
②内脏型(彩图32、彩图33)。幼龄鸡(50~70日龄)多发,内脏器官发生肿瘤,缺乏特征性症状,常突然发病,流行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
③眼型(彩图34)。单眼或双眼发病。表现为虹膜色素消失,呈同心环状、斑点状或弥漫的灰白色,鱼眼状,俗称“灰眼”或“银眼”;瞳孔边缘不整齐,视光反应迟钝或失明。
④皮肤型(彩图35)。肿瘤大多发生于翅膀、颈部、背部、尾部上方及大腿皮肤,表现为个别羽囊肿大,并以此羽囊为中心,在皮肤上形成结痂,约有玉米粒至蚕豆大,较硬,少数破溃。病程较长,病鸡最后瘦弱死亡或被淘汰。
(2)综合防治方案 以疫苗免疫、避免感染和加强饲养管理等防治手段为主。
①雏鸡出壳即需进行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需要12~15天时间才能建立充分的免疫作用。在此期间极易感染外界环境中的野毒,以致免疫失败。因此,育雏室进雏前应彻底清扫、用甲醛熏蒸消毒并空舍1~2周,育雏前期、尤其是前2周内最好采取封闭式饲养,以防感染。
现行条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没有发生过马立克氏病及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免疫失败的地区,可选用该优质冻干苗;对于长期使用该疫苗的地区,应适当增大剂量,以减少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对马立克氏病流行较严重或出现过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免疫失败的地区,建议选用CVI998液氮苗。对马立克氏单苗免疫效果不好或可能有较强野毒存在的地区应考虑选用多价苗。
②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幼鸡对马立克氏病最易感,必须与成年鸡分开饲养,严密隔离;饲养密度不能过大;保持通风良好,注意环境卫生,预防雏鸡鸡白痢、球虫病以及代谢性疾病,增强雏鸡抵抗力。防止应激因素和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