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脱肛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232 蛋鸡脱肛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脱肛是指鸡输卵管或泄殖腔翻出肛门外而不能恢复原来正常状态的一种疾病,一般多发生于蛋鸡开产后的初产期和产蛋高峰期,并多见于高产鸡。笼养蛋鸡较平养、散养蛋鸡更易发生脱肛现象。

原因

①饲料营养搭配不当。蛋鸡育成期限饲不合理,造成鸡群整齐度差,体型大的母鸡采食过多而造成鸡体过肥,腹腔内沉积大量脂肪导致组织弹性降低,因而产蛋过程中易出现脱肛现象;产蛋鸡日粮中维生素A和E缺乏,引起鸡只黏膜、皮肤上皮角质化,使输卵管和泄殖腔黏膜失去弹性,所以排蛋困难,如果用力过度,泄殖腔翻出体外而出现脱肛;产蛋鸡日粮中纤维素缺乏,造成鸡肠道蠕动减少,因而排粪困难,从而用力过大,引起脱肛。

②管理措施不当。蛋鸡开产前光照不合理,造成母鸡过早开产;母鸡开产后光照强度过强或光照时间过长,使母鸡促性腺激素分泌亢进,产蛋过多,造成输卵管内油脂分泌不足,引起脱肛。饲养密度过大,单位体积内有害气体的含量增加,极易影响机体代谢出现障碍,诱发鸡只发生啄癖,造成脱肛。

③外界环境的突然改变也是引起鸡脱肛的原因之一。处于产蛋过程中的蛋鸡,对周围环境中突然增大的噪声、惊吓,都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使产蛋时外翻的泄殖腔不能恢复原状,造成脱肛。

④疾病因素的影响。慢性(习惯性)拉稀性疾病均能引起脱肛,如鸡伤寒、慢性禽霍乱、禽副伤寒、长期喂霉变腐败饲料引起的消化道炎症、大肠杆菌病、绿脓杆菌病等,这些病都能引起拉稀。如鸡白痢对成年蛋鸡的影响以损害生殖系统为主,因而当鸡群感染时,输卵管等生殖部位机能产生障碍,蛋鸡产蛋时则易发生脱肛。

防治措施

①蛋鸡育雏、育成期要保证日粮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供应以及充足的料位、水位,确保育雏期的体重均匀一致。育成期采取隔日限饲,合理地控制体重,保证鸡体成熟、性成熟的一致性。产蛋时饲料中要有合理的蛋白能量比,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确保开产后产蛋率的增长和每日蛋重及体重增长的一致性。

②合理的饲养密度。在育成期要根据鸡群个体的大小及时分群饲养,根据鸡群的体重大小确定喂料量,以便使鸡群体重达标。保证鸡群均匀度控制在80%以上,切勿将鸡喂得过肥或大小不均匀。

③严格控制育成期的光照时间和强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光照程序,保证鸡群性成熟和体成熟趋于一致。

④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产蛋舍内外的噪声,科学合理地免疫,减少应激。

⑤密切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粪便情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鸡群血清学检查情况及时进行预防,以确保大群健康。

⑥在开产后的鸡群饲料中添加1%~2%的石膏粉,预防和治疗鸡啄癖;也可用硫酸镁(纯度99%以上)以0.03%的比例溶于水中让鸡自由饮用,可防脱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