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肺病毒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有哪些?如何防治?

131 禽肺病毒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有哪些?如何防治?

禽肺病毒病是由禽肺病毒引起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禽肺病毒又称火鸡鼻气管炎病毒,其感染火鸡引起的疾病一般称为火鸡鼻气管炎,对鸡的感染因同时伴发细菌性和多种因子的感染,引起鸡只头面部肿胀而称为肿头综合征。

症状

病禽感染禽肺病毒后,常有温和或严重的呼吸道症状,采食量及产蛋率下降。许多鸡只头部肿大;而火鸡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症状(火鸡鼻气管炎)。

①种鸡群感染禽肺病毒后,首先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呼吸浊音;头肿、眼睑周围肿胀明显,眼内有泡沫样分泌物;鸡群采食量下降;部分鸡腹泻,排绿色粪便。免疫鸡群产蛋率下降,发病1周左右,蛋壳颜色褪色、变浅、畸形蛋数量明显增多。发病后期有神经症状,表现为斜颈、转圈等。

②肉鸡感染禽肺病毒后,出现典型的肿头综合征,表现为咳嗽、打喷嚏、眶下窦肿胀。神经症状表现为角弓反张、斜颈、转圈、共济失调等。

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鸡头部、眼睑部皮下水肿,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随病情发展,常继发细菌感染,形成干酪样渗出物;器官内有较多黏液;产蛋鸡卵泡萎缩变形,继发卵黄性腹膜炎。商品肉鸡常伴有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等。

防治措施

禽肺病毒感染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症状,在并发或继发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且在临床诊断上易被忽视,兽医工作者及养殖户应当加强对该病的重视程度。

①加强饲养管理。禽肺病毒具有极高的传染性,致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死亡率因养殖条件、个体营养水平及并发继发感染状态差异很大,不同类型的养殖模式下禽肺病毒的感染程度有显著差异,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和生物安全保护措施都有助于防止禽肺病毒感染。严格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控制饲养密度、改善鸡舍通风条件、定期带鸡消毒等日常生产操作对预防禽肺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②免疫预防。疫苗接种有助于预防禽肺病毒病的发生,生产上常用灭活疫苗预防,免疫时间一般在鸡18~24周龄。

③治疗处理。鸡群感染该病后,选择鸡场敏感抗生素控制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的继发感染,同时加大电解多维的用量,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降低疾病所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