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包涵体肝炎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有哪些?如何防治?
鸡包涵体肝炎是由禽腺病毒引起鸡的以肝脏损害为主并在肝细胞中形成核内包涵体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病鸡皮下、胸肌、大腿肌等处肌肉出血,肝脏肿大出血和有坏死灶,可见肝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该病又称为贫血综合征。
【症状】
本病多发于3~7周龄的肉鸡,蛋鸡也偶有发病,常伴随传染性囊肿的发生。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眼结膜等途径感染,也可垂直传播。感染本病的鸡群,初期症状不明显,出现个别鸡突然死亡,并多为体况良好的鸡。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翅膀下垂,羽毛蓬乱,双脚麻痹,蹲伏于地,有白色水样腹泻,眼睑和鸡冠发白,有的病鸡呈现黄疸;临死前有的发出鸣叫声,并出现头背反弓等神经症状。在生长鸡群中发病迅速,随之出现永久性急性贫血,委顿,发热以及死亡率增高等;在种鸡群或成年鸡群中往往不见症状,主要呈隐性感染,种蛋孵化率降低且雏鸡的死亡率增高。发生过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易患本病。本病的发生往往与其他诱发条件有关,以春夏季发生较多,病愈鸡能获得终身免疫。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质脆,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有时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肝脏表面有凹凸不平之感。一些病例可见到骨髓病变,股骨骨髓出血呈桃红色,同时,胸肌和腿肌苍白并有出血斑点,皮下组织、脂肪组织和肠浆膜、黏膜可见明显出血。此外,还常见法氏囊萎缩,胸腺水肿,肾脏肿大,脾脏肿大,呈土黄色,易碎。
【防治措施】
由于腺病毒血清型较多,该病至今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杜绝传染源传入,防止和消除应激因素。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传染性贫血病都能加强腺病毒的致病性,因此,对于这两种疾病必须严格控制。另外,因为本病可垂直传播,所以控制病毒必须从原种鸡水平开始。对病鸡适当添加抗生素类药及维生素有助于降低鸡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