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有哪些?如何防治?

146 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有哪些?如何防治?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可引起鸡心包炎、气囊炎、败血症、脐炎、眼炎、卵黄性腹膜炎或慢性肿瘤样肉芽肿等多种病症,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目前已成为危害养鸡业最大的疾病之一。当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就易暴发鸡大肠杆菌病。

症状

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关。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无光泽,鸡冠、肉髯发紫或变白,不愿走动,远离鸡群;拒食,粪便呈黄白色、稀薄、腥臭,有的混有黏液和血丝;有的病鸡不能站立,张口呼吸,呼吸加快;眼睑肿胀、流泪,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增加。雏鸡脐孔及其周围皮肤红肿(俗称大肚脐),并常常伴发破溃现象,后腹部大,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产蛋鸡产蛋率不高。

病理变化

典型病变有急性败血症、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全眼球炎、输卵管炎、腹膜炎、大肠杆菌肉芽肿等。

①急性败血症。6~10周龄的肉鸡常发该病,幼雏鸡夏季多发。在成年鸡和育成鸡中常与鸡伤寒和鸡霍乱相类似。病鸡肌肉丰满,嗉囊内充满食物。特征病变是肝周炎和心包炎,肝脏明显肿胀呈铜绿色,有时肝脏内有小白色病灶,心肌松软,心包膜浑浊增厚,与心肌粘连;脾脏、肾脏充血肿大;胸肌充血。

②气囊炎。主要发生于3~12周龄的鸡,6~9周龄的鸡发病率最高。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支原体病等病的病原易增强呼吸道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易感性。鸡舍的灰尘和高浓度氨气导致鸡的上呼吸道纤毛失去运动性,从而使埃希氏大肠杆菌吸入气囊。受感染的气囊增厚,胸气囊与肺之间、腹气囊与腹壁之间有灰色或白色干酪样凝块。轻微者气囊上有泡沫;重者可见呼吸困难,有啰音、咳嗽、食欲消失,病鸡消瘦,最后死亡。

③心包炎。经常伴发心肌炎,心包囊呈云雾状,心外膜水肿,并覆有淡黄色绒毛状脓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④眼炎。是埃希氏大肠杆菌病败血症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经常是单侧眼睛和眼前房积脓、脉络膜充血、有泡沫,病鸡流泪、眼睛失明,视网膜混浊甚至完全被破坏,眼球萎缩。

⑤输卵管炎。当左侧腹气囊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后,母鸡发生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扩张、壁变薄,内有大量干酪样团块,该团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长,病鸡常在受到感染后的最初6个月死亡,发病后存活的鸡无产蛋能力,产蛋鸡也可能由于埃希氏大肠杆菌侵入泄殖腔而患输卵管炎。

⑥卵黄性腹膜炎。产蛋母鸡可发生腹腔内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以急性死亡、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游离的卵黄为特征。

⑦大肠杆菌肉芽肿。本病的特征是肝脏、十二指肠和肠系膜、盲肠、直肠发生结节性肉芽肿,但脾脏没有病变。

防治措施

①强化饲养管理。做好鸡舍清洁卫生工作,保持鸡舍干燥。加强通风,减小饲养密度,及时转群,严格挑选种蛋和消毒种蛋。粪便污染种蛋是鸡群间致病性大肠杆菌相互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因此种蛋入库时要及时消毒,并淘汰破损和被粪便污染的不合格种蛋。含有大量病原菌污染的饲料、饮水要坚决弃用。

②实行全进全出制。所谓全进全出制就是同一栋舍内只进同一批鸡雏,饲养同一品种同一日龄鸡,采用统一的饲料,统一的免疫程序、药物预防、带鸡消毒、环境消毒和管理措施,并且同时全部出场。出场后对整体环境实行彻底清扫、清洗、消毒。

③免疫预防。主要应用适宜于当地的大肠杆菌血清型灭活疫苗免疫接种。

④药物治疗。本病的治疗应该选择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后期使用抗生素往往疗效不显著或几乎无效。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氨苄青霉素、新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但很容易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在感染早期,最好用分离的大肠杆菌做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将会收到较好效果。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氟哌酸拌料或饮水(每千克饲料或饮水用量1g),连用5~7天;庆大霉素0.2%~0.5%拌料或饮水,连用5~7天。有时大肠杆菌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尚需选择对另一病原体同时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