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有哪些临床表现及解剖病变?如何防治?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的一种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症,其特征为传播快、病程短、致死率高。该病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创伤感染,主要传染源是带菌鸡。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1~9天,最快发病后数小时可死亡,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①最急性型。常见于本病流行初期,多发于体壮高产鸡,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症状就突然不安,痉挛抽搐,倒地挣扎,双翅扑地而死亡。有的鸡在前一天晚上还表现正常,而在次日早晨却发现已死于鸡舍内,甚至有的鸡在产蛋时猝死。
②急性型。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缩颈闭眼,弓背、头藏于翅下;食欲消失,渴欲增加;呼吸困难,口鼻流出黏液,死前可见头、冠、肉髯发绀。病鸡常有腹泻,排出白色水样或绿色黏液,伴恶臭粪便;产蛋率明显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明显降低;病程较短,一般几小时或数日死亡。急性型经过存活下来的病鸡转为慢性感染或康复。
③慢性型。大多出现在疫病流行后期,病鸡消瘦,贫血,食欲减退;肉髯、鸡冠、耳片发生肿胀和坏死,关节肿胀、化脓等,发生跛行;有的表现为呼吸道症状,鼻流黏液;有的腹泻;病程可达几个星期。
【解剖病理变化】
①最急性型。解剖无明显病变,仅见心冠状沟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脏表面有小点状坏死灶。
②急性型。解剖可见浆膜出血,心冠状沟部密布出血点,似喷洒状;肝脏肿大、变脆,呈棕色或棕黄色,并有特征性针尖大的灰黄色或白色坏死灶;肌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出血,整个肠道呈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混有血液。
③慢性型。病鸡鼻腔、鼻旁窦有较多的分泌物,肺脏变硬;关节肿大变形,关节腔内有干酪样坏死物。母鸡卵巢明显出血,在卵巢周围有时可见坚实、黄色的干酪样物质,附着在内脏器官的表面。
【防治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制全价配合饲料,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使鸡只保持一定的抵抗力;同时搞好环境卫生,及时定期进行消毒,以切断各种传染途径;发现本病时,应及时采取封锁、隔离、治疗、消毒等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②药物预防与疫苗预防。在不利的应激环境下,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预防,用药量为治疗量的一半。在发病地区应定期进行禽巴氏杆菌病疫苗的预防注射,常见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大类。
③药物治疗。有条件的养鸡场应从病死禽中分离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用于治疗。暂时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养鸡场应尽量选用平时在饲料、饮水中未添加或不经常使用的药物种类。生产上,红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氟哌酸、菌必治及磺胺类药物常用于禽巴氏杆菌病的控制。
青霉素:每只鸡2万~3万国际单位饮水,控制在1~2h内饮完。
金霉素:按0.1%的剂量混在饲料中喂给,连用3~5天。
磺胺喹恶啉:混饲剂量为0.1%,连喂2~3天,间隔3天后,再用0.05%混饲2天,停3天,再喂2天。
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混饲剂量为0.3%~0.4%,连用3天;混水剂量为0.1%~0.2%,连用3天。
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在饲料中喂给,对于控制禽巴氏杆菌病无效。